「同修提问:」第二个问题:佟老师您好。近来看到陶老师最新分享《无量寿经》的八集光盘,法师已看了六盘,非常赞叹,理事都说得非常透彻。但我和我周围的一些同修听完觉得有些问题,不知究竟是应该念佛,还是应该读经了,光读经真能提升信愿吗?这其中有几处讲的似乎与佟老师讲的有些矛盾,让我们有无所适从之感。能否请佟老师如过去解读《大经解演义》一样,帮大家解读一下陶老师分享的这几盘光盘,特别是第二盘光盘,比如,第二盘光盘讲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只要有信愿就能往生,不需要念佛功夫了。
「佟老师答:」这个下下品只要有信愿就能往生,不需要有念佛功夫了,这对不对呢?我告诉大家,这是非常对的。确实是这样的,只要你有信愿,临终能念佛,就能往生。理论上绝对正确,但事实上,这里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。比如说,一个人这一生有很强的信愿,没有多大的念佛功夫,五戒十善也没有做好,到临终的时候糊涂了,他就不能往生了。有的人也会说,到临终时糊涂了,这没有怨我把话没有讲清楚,有信愿才能往生;到临终糊涂了,那个信愿又没了。我们大家试想一想,十个人最少最少也得有八个人临终是糊涂的。临终是糊涂的,你平时再有信愿,又有什么用呢?你不能持久到临终这一时刻,到最终还是落空。所以说,这个理论是能讲得通,确实是这样。如果我们大家只把它听成是:就是简单的听一听,觉得就是这样的,觉得往生很简单,那好,这一生也没有很大的用功了,可能这一生就会吃亏。这样一来,不是说陶老师把这句法讲错了,而是我们大家给听错了,我们大家误会了,就是这个道理。误会,把自己的简单的信愿给误会成真具备信愿了。
甚至说到临终时是否清醒,这是我们每一位同修的大问题。怎么样才能到临终保持清醒呢?第一,你要有五戒十善的基础。再简单的说,你要有十善的基础。第二,你要有足够的精气神。也就是说,换句话说你要有真实的戒定慧的功夫,再加上十善的基础,你临终不容易糊涂。如果没有这个基础,你临终糊涂了,那不错,具足信愿就能往生了,你糊涂了,你的信愿又跑哪里去了呢?
否则的话,这就变成了啥呢?比如说在我们这个世上,比如说男人变成女人就可以生小孩,用这个来推理:男人也可以生小孩。也就是男人必须得变成女人,可是男人变不成女人,那这小孩可能就生不出来。同样一个道理:具足信愿,没有念佛功夫也能往生,是这样的。但是,你临终糊涂了呢?你不具备这种信愿了呢?
这里有一个难度,起码百分之八十的人有一个难度,一个是十善业的基础,一个是戒定慧的功夫。可以说你没有功夫,你又怎么能往生呢?戒定慧的功夫这里不一定是念佛的功夫,也就是说,你有没有伏住一切杂念、伏住一切牵挂的功夫,换句话说就是你十善业基础的功夫。所以要知道,我们念佛的功夫这里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是能够伏住自己的牵挂,这也就是十善业的基础,是你能放得下,这也是功夫。念佛的另一个功夫是念佛功夫的深浅。我们是不是具足信愿,这里包括了念佛的基础的功夫,也就是放下的功夫。要知道,信、愿、行三者是不可分家的,分了家,这就不行。所以在这里我告诉大家,对于这句话,陶老师没有讲错,可能我们大家会把这句话简单的理解了,就给误会错了,这样就会耽搁我们这一生的往生。
「同修提问:」我们再往下看:还讲到,信得真、愿得切,散心念佛也能往生。
「佟老师答:」要知道,信得真、愿得切,散心念佛也能往生,对不对呢?我在这里告诉大家,也非常正确,陶老师没有讲错。讲是没有讲错,我们大家还容易给误会错了。从哪里误会错了呢?我们大家想一想,只要信得真、愿得切,散心念佛也能往生,那这个散心,散心的标准又是什么呢?比如说,一个人到临终的时候,他又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但是又牵挂自己的孙子,这个时候,我们知道,这个人到临终的时候他的心是散心,那这个人能不能往生呢?你看他平时的信愿,好像把什么都放下了,到临终的时候就是牵挂自己的孙子这一念,你看他的心里既有往生极乐世界,又有念佛,又牵挂自己的孙子。如果这个信愿融到这句佛号里,他到临终的时候,你看,既念佛,但是又牵挂自己的孙子,最后只剩这两念,那他能不能往生呢?剩这两念,它是不是散心呢?我告诉大家,是散心。可是这样的散心,大家要记住,往生不了啊!
可是我们大家常常把这个「散心」都认为是这样的,也就是心不专一。古德又讲了「念不一,不生极乐」,那我们大家想一想,「散心念佛,也能往生」,古德又讲了「念不一,不生极乐」,我们在这里就知道了,好像这两句话有矛盾哪?怎么有的祖师大德讲「散心念佛也能往生」,有的祖师大德讲「念不一,不生极乐」?大家要知道,我们所学到的名词术语,它的内涵跟我们汉语的意思是不相同的,是有差距的;一部分是相同的,一部分是不相同的;为什么是这样的呢?我们要知道,文字的记载它是帮助我们交流的,是人与人之间心里的内涵,通过文字把它表达出来,构成跟对方的交流。那大家想一想,这个文字在我们汉语里它的含义,有的不能表达尽内心里的含义,那不能表达尽内心里的含义,那那块内心里的含义呢?也就是说,深层的含义呢?我们不能光是浅显的来理解一下就行吧?这个毛病就出在这,名词用的是一个,内涵是不同的。所以大家要记住,这里所说的「散心念佛也能往生」它是有标准的,什么叫散心呢?古德讲了,散心是「未到定」。也就是说,你入定,以入定为分界线;入定了,从这往上这算入定;在要入定,还没有入定之前,往下这通通都叫散心。
这个散心,比如说三层天的禅定、四层天的禅定、五层天的禅定、六层天的禅定,这通通都叫散心。到达七层天才是入初禅,正式入定。所以这个散心它是把烦恼伏住了,但是还没有入定,心还没有入进去,没有入进定,没有入进定里,但是它也有一部分定功,这个定还没有达到真正入定的状态,这叫啥呢?「未到定」。
「未到定」通常在我们佛门里管这个叫散心。也就是说从古德所讲的一心,是指的这心专一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能把其他一切牵挂都能伏住,比如说我们一心念佛能伏住一切杂念,这叫一心。假如说又多了一个心,说我既要求生极乐世界又念佛,这好像两个心了,虽然说好像两个心了,但是他心地里还是一心,是为了上极乐世界,也就是说,他往这个下了说,最次到这个程度。
而我们说的散心,我们理解的散心,可能没有理解到古德所讲的散心。我们只是理解到这心散,哪怕是杂念纷飞,只要我念佛,我也照样往生。我告诉大家,这个误区可能就会出在这里。如果你认为这样也能往生,大错特错!
所以这个散心包括啥呢?包括古德所说的一心里的浅层部分,就是没入定之前的浅层部分,还包括我们内心里有种种牵挂、有种种杂念这种散心,我们往往理解的散心就理解偏到这里来了,实际上往生所说的散心是指古德讲的一心。这个一心,大家这个名词也不能误会,如果这个一心要是放在一心不乱里,它还没有达到一心不乱,跟那个一心不乱的一心还是不同,它介于我们所想的散心跟那个一心不乱之间,这也叫散心。换句话说,它也得是散心的深层功夫,就是这个道理。
我们把这个名词的内涵理解错了,这就会导致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如果说我们理解的散心是古德讲的「未到定」,大家想想,跟古人所说的一心这不就相吻合了吗?这才能往生啊。如果说理解成,我既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又放不下自己的孙子,把这个当成散心,他怎么能往生呢?我们学净土的人都知道,这样的话肯定不能往生。
过去有一位尊者,他有两个老婆,一个大老婆,一个小老婆,他念佛也非常精进,勇猛精进,后来把阿弥陀佛给念来了,阿弥陀佛告诉他,你准备准备,三天后接你往生。过了三天了,他又念佛准备往生了,阿弥陀佛也来了,正在这个时候,他的小老婆领着孩子就来了,来了以后就跟这位尊者说,你走了,我们怎么办哪?这位尊者就说了,没事,我给你写遗嘱。他这样一句话,一转眼,阿弥陀佛就不见了。大家想一想,到临终时,微微一点牵挂都往生不了。所以我们大家不能把这个法用我们的汉语,浅意识的一理解就行了,不能这样啊。所以一定要把这法理解透,否则的话,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,那就麻烦了。我们把法理解错了,会给我们这一生的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碍,这是散心念佛也能往生,就是信得真、愿得切,散心念佛也能往生。所以大家对这个散心两个字要有充分的认识。
对信得真、愿得切也要有充分的认识,啥叫信得真、愿得切?你能够万缘放下,这叫信得真、愿得切,你还有一根草在留恋,这不叫信得真、愿得切,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标准。如果这个标准不懂得,我们给误解了,恐怕耽搁我们这一生的大事。所以大家把信得真、愿得切这个标准,最后能够放得下,一定要记住。
散心念佛,这个散心念佛不是我们简简单单理解的散心,不是我们汉语里所说的散心,而是指这心比较专一了,但还没有到入定的这个阶段,也就是未到定的这个阶段,我们往生的这个散心指的是这个,所以这一点大家要记住。
「同修提问:」我们再往下看:看完这些光盘,感觉不用在念佛上下功夫了,应重点在信愿上加强修行。但又觉得不太对,临终时光有信愿,想不起念佛来能往生吗?因我参加过一些临终助念,发现大多数人到临终时提不起佛号,信愿不足,导致最终没有往生。这些人平时似乎也有信愿,但临终时没有定力功夫,信愿就落空了,提不起来。甚至一位老菩萨在往生前一天还说,现在不想往生。
「佟老师答:」这一点,这是问问题的人把这个信愿给理解成,这个人信了、愿了,不管放下、放不下这都是信愿,是这样理解了,是这样理解了,实际这个信愿它是有标准的。
「同修提问:」看完这些光盘觉得不用在念佛上下功夫,应重点在信愿上下功夫,加强修行。
「佟老师答:」这里「不用在念佛上下功夫」这肯定是不行的,大家想一想,你闻到了净土法门、你闻到了这句佛号,你又不去念佛,那你的信愿又何在呢?你要说有信愿,不用在念佛上下功夫,那《无量寿经》里为什么还教我们要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呢?要知道,这个毛病不是出在念佛上,毛病出在哪里呢?毛病出在信愿上。所以说应重点在信愿上加强修行,这是对的。
所以说你看完这些光盘以后,感觉不用在念佛上下功夫 ,应重点在信愿上加强修行,头一句话是有弊病,第二句话非常正确,确实应该重点在信愿上下功夫。因为你没有信愿,你再好的修行,到最后还是一场空。但是你光在信愿上下功夫,你又没有去行,最后这个功夫没有下到位,信愿的功夫没有下到位,你还是一场空。所以古德讲「信、愿、行如一鼎三足,不可缺少」,只是侧重点不同,对于信愿不足的人,要重点加强信愿的修行;对于信愿足的、能够放得下的人,重点要在念佛上下功夫,这是肯定的。所以不能相互的排斥,这是错误的。
「同修提问:」参加临终助念,有很多人到临终时都想不起信愿来。
「佟老师答:」确实是这样。这说明他们平时信愿就不足,平时信愿不足确实应该加强信愿,这是肯定的。但是这个加强信愿,要知道,要有加强信愿的方法。这个有机缘我们再细说,在这里我就先不细说了。
「同修提问:」我们再往下看:有信愿,临终「散心」念佛也能往生,这个「散心」念佛怎么理解?
「佟老师答:」刚才我已经给大家讲了,大家一定要会理解这个「散心」两个字的内涵。
「同修提问:」又怎么理解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?
「佟老师答:」也就是一个人具足信愿,念佛往生到了极乐世界,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品位是高是低由持名功夫的深浅,换句话说,就是他的清净心的清净程度不同,持名持的心越清净,往生的品位就会越高;清净心越低,往生的品位就越低。说是持名之深浅,也就是说他的清净心的程度。再换句话说,《金刚经》上讲「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,这个「无为」这就是清净心,清净的程度不同,这个「无为」,「无为」的心它就有不同的程度,到极乐世界这个品位那也就不同,高低不同。
「同修提问:」净土法门不是要执持名号吗?
「佟老师答:」净土法门确实让我们执持名号,这是《弥陀经》上讲的。《无量寿经》里讲的要「发菩提心 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,也是执持名号。所以大家要知道执持名号绝对不是错的,我们信愿不足的时候要补足信愿再来执持名号,也就是把信愿补到一定程度再来执持名号。执持名号的同时又能加强信愿,这才是正确的循环。
如果有的人说了,看到了这光盘以后,好,我不念佛了,我就在信愿上下功夫,什么时候信愿具足了,我再去念佛,信愿不具足,我就一辈子在信愿上下功夫。大家说对吗?我在这里告诉大家:不对呀,为什么不对呢?理论上好像是对的,可是实际上不一定对,为什么呢?要说普通的信愿,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的人几乎都有,要知道这里有绝大部分人,你在信愿上下一辈子功夫,到临终的时候信愿还不够标准,不够往生的标准,那到临终的时候这句佛号你又没有念熟,又压不住其他的杂念,你怎么往生啊?我们要知道,有一部分人根性很利,通过解法确实能够使自己的信愿具足,也就是说使自己能够看破、放得下,但是要知道还有一部分人,他在具足一般的信愿,也就是还没有达到往生的标准这种信愿,他有这种信愿的时候,再往上提升,他可能提升不上去了,想放下什么可能也放不下,想伏住杂念可能也伏不住,这部分人得需要啥呢?需要念佛,通过念佛使自己的心渐渐的向一心发展、渐渐的能够把杂念伏住、渐渐的能够把牵挂放下,特别是念佛念到不念自念这个小录音机声音出来以后,他的信愿力会猛的增长一大块,使他的信愿力由不足达到特别足,当然有的达不到,有一部分人可以达到。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,这个信愿一个是靠平时的解法,学习正知正见而来;一个是靠我们老老实实的念佛,自然入到佳境里而来。能够老老实实的念佛,把这句佛号念熟了,使我们的信愿提升一个层次。所以这个信愿和念佛不能分家。如果分了家,这里必定会出现偏差。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品位的高下 ,那就看持名的内心的清净心的程度,这个深浅指的是清净心的程度。
「同修提问:」我们再往下看:过去常讲的信愿行三资粮,对信愿不足的末法修行人是否不用念佛,专修信愿呢?
「佟老师答:」这个我刚才已经跟大家讲了,有一部分人,特别是利根之人,就是在末法时期的利根之人,不用专修念佛,能够通过看破、放下的方法,能够把信愿具足,达到往生的标准,使三资粮具足;一少部分人,可以说极少部分人是可以的。还有一部分人是通过看破、放下,解法 ,树立正知正见,然后使信愿达到一定程度。另一部分靠念佛加深了他的信愿,还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的。所以说信、愿、念佛三者不能绝对的把它分裂开来,绝对的让一个人去专修信愿,绝对的让一个人去专修念佛,甚至把这个方法推广到人人都这样做,这是不对的。
要知道,要看根基而定。这个人确实是根性很利,就给他解法,通过正知正见的培养,然后把他的信愿建立具足。一部分人是通过解法建立他的信愿,再通过念佛增强他的信愿,最后使信愿具足了。还有一部分人,是通过念佛念到一定程度,知道求生极乐世界的好处了,确实在这里深得利益,然后又建立了真实的信愿。所以根据这不同的根基,我们要给众生不同的法药。比如说这个人他念佛、缺少信愿,那好,回过头来补一段信愿,然后再念佛,信愿增强了,再回过头来,再把信愿补一补,通过这样反复几次,使自己信愿足了。有的人信愿已经非常足了,能够万缘都能放得下,那你就不要再让他去搞信愿,要老实念佛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
所以我们不能把信愿和行完全的割裂开来,引导所有的众生都偏向于行,或者引导众生都偏向于信愿,这样会误导一部分众生。所以我过去给大家讲念佛,我也跟大家说了,我只是教教大家怎么样念佛的方法,我没有让大家就是念佛,其他的信愿什么都不要了,我没有这样告诉大家。我记得过去讲法的时候,我跟大家也讲过,你们念佛为什么念不好呢?信愿不足啊,为什么信愿不足呢?十善业基础不够啊,为什么十善业基础不够呢?可以说《弟子规》里的心态你不具足啊,就是这个道理。我引导大家念佛,也是让大家通过念佛察觉出自己的缺处,不足之处,把它找到以后把它补齐,补齐了以后再好好念佛,是这样的。所以我这里建立了几个班,像无量寿经七班、百日无量寿经七班,还有正知正见培训班,还有十善业基础学习班,也就是通过念佛,你能查出自己的不足之处,看看你缺什么就到哪一个班去学习,把自己的这课补足了,就是这个道理。
所以我虽然向大家弘扬念佛,但是也顾及到了大家的信愿、十善业基础以及正知正见,以及诵读《无量寿经》,这都顾及到了。所以我们大家不能把信愿念佛割裂开来,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。我们念佛人,修净土法门的念佛人,我们临时去解法,临时去读经,临时去打基础,大家一定要记住,这是一段时间,是补课的。补完课之后,最后还是要回到念佛上,所以念佛不能扔。其他补课都是一段落,一个段落,这个大家要明了。
「同修提问:」是否不用念佛,专修信愿?
「佟老师答:」要知道,不能把它绝对的说不用念佛、专修信愿,不可以这样的。你专修信愿,到最后可能是一场空。你那个信愿为啥一场空呢?那信愿达不到那个标准,那就是一场空,临终一个杂念你就完了,这就是一场空。所以说这个念佛和信愿不能分割开来,要重点突出,哪里不足补什么,信愿行三资粮我们要共同重视起来。
「同修提问:」另外陶老师讲诵经是管信愿,念佛是提高品位的,难道念佛就不能提升信愿吗?
「佟老师答:」这一点刚才我已经给大家讲了,要知道有一部分信愿,有一部分人一部分信愿是通过念佛才提升的。如果说念佛只是提高品位的话,也不尽然的,念佛是能提高品位,但是它还有提高信愿的作用,所以这一点大家不能忽视。
另外这里,一谈到这里,这里又有可以说是很为难之处,讲法到一定时候确实有难关,所以这个问问题的人在这里总是「陶老师,陶老师」,问的这问题我答还是不答呢?答又怎么答呢?大家要知道,在佛法里,第一,这里有一个和谐的问题,我们人与人之间、同修与同修之间,甚至讲法者与讲法者之间,都需要和谐。这里,比如说我跟陶老师,可以说这是很好的道友,在我的内心里确实,在他讲的法中,我的心里其实也在闪光,确实有很多的点,祖师大德以及别人没有说得出来,他说出来了,我从内心里很佩服,很赞叹。确实是这样的。
这里「要想佛法兴,唯有僧赞僧」,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?要知道,人与人之间的赞叹,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和谐,这是非常好的。可是到了一定的时候,比如说涉及到一个真理的问题,那在这个时候,我们又怎么做呢?所以这是通过这里我心里的难点。也就是涉及到陶老师所讲的法,我也可以说把陶老师抛开,把人抛开,我们只是剖析法。可这里有一个弊病啊,我虽然说给大家剖析法,可是大家总是拿我跟陶老师互相去比对,甚至互相制造矛盾,甚至说互相制造人我是非。要知道,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,这是极大的错误呀。所以说念到这里,我觉得很为难,我要把真理,也就是正确的意思给大家讲出来吧?大家恐怕又误会,好像我跟陶老师又在搞什么斗争。要知道,佛法是切忌争斗的。为什么为难呢?你看,讲出来,大家从搞斗争的角度去理解。其实在我的内心里,没有一点斗争啊。可以说要在世间法,在我的内心里把陶老师当作好朋友,在佛法里当成好道友,我在这里根本就没有内心的争斗。可是这里又恐怕大家从这个角度去理解,这样就把我置到了一个十字路口,我是讲还是不讲呢?如果我讲,把真理讲出来,可能又会得罪一批人,甚至得罪一批拥护陶老师的人,可是我不把真理讲出来,我又怕误导了很多人,这是我的为难之处啊。如果我不讲出来,知道这个真理不给大家讲出来,让大家走错了路就走去了,如果要是这样做呢?这样做,我仔细对照对照自己,这又变成了「秃居士」,如果说我把这个真理讲出来呢?可是这里又怕破坏了和谐。所以在真理和和谐之间,这个取舍实在是有点困难。经里又讲「护持正法,不惜身命」,但这里我又问一问自己,难道说为了和谐把真理也可以磨灭了吗?但又不是这样的。所以在这里,我跟大家要说得明白,这里虽然说问话提到了陶老师,在分析问题的时候,我们要抛开陶老师。我们只是在法上把这个问题搞清楚、搞透彻,能够让无量的众生,能够走一条正确的路,能够树立正知正见,这是我内心里的意思。希望大家不要从人我是非上去分别,不要从人我是非上去对照、搞对立,这是错误的!我相信,如果我所讲的哪句错了,如果陶老师要是给我指出来,甚至说给讲出来,跟大家讲出来,把大家引到正确的道路上,使我没有造那么大的业,使我没有去错误的引领众生,我想我是非常高兴的。同样一个道理,我想陶老师也是这样,也应该是这样的。
所以我们在人与人之间,不应该去搞一些对立、去搞一些是非,所以大家也不能在这里去搞是非。所以我这里的观点,比如说跟陶老师有些不相符的地方、不一样的地方,所以大家不要从是非的角度去搞对立,希望大家只是选择正确的法,就可以了。这样我想陶老师也好,我也好,都会特别心安,它是这样的。
为什么讲到这的时候,我要跟大家说这些呢?是因为上一次对于陶老师所讲的这八盘光盘,法师也非常赞叹,我也跟大家说了,我也非常赞叹,因为过去也常常听陶老师讲法。有人把陶老师讲的这八盘光盘给了我,我任意抽出一盘看一看。看一看之后,说句实话,我对我上次的对陶老师的赞叹,这是没有错的,但是有些道理没有给大家说清楚,又恐怕这个赞叹又把大家给误导了,所以我这里所讲的涉及到法的内涵方面,我只是从法的真实义,真正的内涵的角度,能够给大家讲出来,大家可以去分析,可以去择取。不然的话,大家一旦理解错了,这里就会造成很大的后果,甚至障碍往生,这就麻烦了。
所以这里,陶老师讲诵经是管信愿,念佛是提高品位,对于这句话,大家不要误会。大家想一想,诵经是管信愿,诵经它不管品位吗?念佛是管品位,难道念佛不管信愿吗?大家想一想,看是不是这个道理呢?念经它能帮助大家提高信愿,但是也要注意,它也能帮助大家提高品位。念佛不但帮助大家提高品位,而且也会帮助大家提高信愿。对于这个观点,我们大家不要片面的这样理解,如果片面的这样理解,绝对的错误。所以说我听法跟大家是不同的,不管听谁讲法,我是依法不依人的去听,是这样的,不管是谁,哪怕是法师讲的法,我也依法不依人的去听、去选择。所以我在这里,我感觉到很受益。大家你看,从跟我接触也好,甚至听我讲法也好,我们都知道,法师过去都很提倡三时系念,大家知道,我从来没搞过一次三时系念。法师过去宣扬灾难的事,谈到灾难的事,我从来不跟别人宣扬灾难的事。比如说法师在讲法当中,说吃肉也能往生,我没有劝导大家都去吃肉。比如说法师在讲法中,说吃大蒜能解毒,做菜放点葱花,放的量比较少没有关系的,我从来没有向大家宣扬要吃大蒜、吃葱,我没有这样去宣扬。我们大家要知道,法师所讲的吃大蒜能解毒,吃葱蒜一类的五辛,做葱花时、炝锅时,量用的不是那么大,不会起那么大的作用,要知道这是对准什么样的人?第一个,是未学佛的人;第二个,是刚要学佛,还没有皈依;第三个,是皈了依了,还没有受五戒;这是面对于大众而讲。要不然有很多人一吃素不习惯,你可以有个过渡。大家要知道,对于我们受五戒的人,还能再去吃五辛吗?对于出家人而言,还能去再吃五辛吗?不能啦。印光大师说了,受持五戒时,再食五辛,这有一层罪过。所以我们不能去吃,我们受五戒的人不能去吃。所以不能听到法师说这话,把所有的人,包括出家人都拉来吃五辛,如果这法这样去理解,那岂不错了吗?所以我们大家听法,要依法不依人的来吸取。法师后来也讲,没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,还是要执持小乘戒,不要搞得将来堕落三途,怨我没把话说清楚。你看法师虽然说讲《华严》,讲大乘,到最后,为什么又讲了这一句话呀?我们大家听不明白不行啊。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,从这一点上看,我们听法师讲法,不能把意思会错,不能障碍自己的修学,这是很重要的。
另外,法师所讲的法,我们仔细观察,别人都胡乱的更改、删减,这样也不行啊,恐怕那法到我们听到以后,恐怕是残缺不全的,一旦哪句话错了,我们理解错了,那岂不坏了吗?所以听法师讲法,也要依法不依人的去听。那同样一个道理,法师赞叹的人,也要依法不依人的去听,不能说一赞叹,我什么都听、什么都吸取了,这样也不对。所以说要依法不依人的去选择,选择法,包括听我所讲的也要依法不依人的去选择,如果你这样选择就对了,这样选择叫依法不依人,这样你就不会受影响。否则的话,可能就会受影响。所以这里,我们要知道依法不依人,这是贯穿在我们学习的始终。
所以这里所讲的诵经是管信愿,实际上它是也管品位。我们要知道,念佛深浅决定着品位,这个深浅是指我们内心清净的程度,大家想想,我们念佛越深,心越清净,念佛越浅,心清净程度越差。同样一个道理,我们念经、诵经,诵经也是这样,越诵经我们清净心程度越深,我们往生的品位就会越高;我们诵经少,我们清净心的程度低,往生的品位也会低。诵经和念佛,大家要知道,它的深浅都决定着一个人往生的品位,不是专门念佛是提高品位的,诵经是提高信愿的,不是这样的。
大家要知道,诵经可以提高信愿可以提升一部分,那最重要的提高信愿是什么呢?我告诉大家,是解经,解经是提高信愿的。要想提高信愿,要以解经为主,不是诵经。这里的诵经,当然说看他怎么理解,我们一般说的诵经指的是戒定慧一次修成,把《无量寿经》比如说我们读三千遍、一万遍、十万遍,要知道,这也是增加品位的,一小部分是增加信愿。解经才是真正的增加信愿。这样的诵经和念佛都是增加品位,它是这样的。是这样的,这里又有啥呢?诵经既能增加信愿,又能增加品位;念佛既能增加信愿,又能增加品位。所以说,信愿行三者相互含摄,绝不能把它分裂开来;分裂开来,你必受损失,可能会影响你往生,障碍你往生。但是你可以侧重不同,也就是看看自己哪里不足,我可以侧重的来学习哪一个方面,可以是这样的。所以说「诵经是管信愿的,念佛是提高品位的」这是不完全正确的,这样会误导很多众生。
那有的人会说了,这个法师看过的了,法师都没有说什么,法师都非常赞叹,到你佟老师这你这样说,你这不是跟法师做对吗?大家想一想,我内心里没有对立,我这里,并不是有跟大家做对的心,没有啊,目的在哪里呢?为了广大的众生,为了真正想求往生的这一部分人。不能偏执到一面去。偏执到信愿这一面里来,到最后可能会落空;偏执到念佛这里来,到最后也可能会落空。所以在这里一定要看自己哪里不足,补充哪里,这就对了。
「同修提问:」我们再往下看:读经就不能提升品位吗?
「佟老师答:」刚才我跟大家讲了,读经也能提升品位。
「同修提问:」再往下看:如果是不认识字的老人不会读经,又如何求生极乐呢?
「佟老师答:」所以,不识字的老人要靠啥呢?要靠别人给他讲述,哪怕是一句话、两句话的内涵,他听懂了,比如说有人给他讲,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不老、不死、不病啊,能够成佛呀,能够回来救度众生。可能这位老人听到这一句话,他可能就对极乐世界就充满了强大的信愿力,然后好好念佛,可能这一生就往生了。如果说,把念佛跟信愿割裂开来,把念佛跟念经也割裂开来:「诵经就是管信愿的,念佛就是管品位的」,那这里这就矛盾就出来了,你看不识字的老人他不会诵经,难道说这一生,他就没有往生机会了吗?难道说他的信愿就建立不成了吗?所以大家要知道,对于这部分老人,如果要那样说的话,就会漏掉了。所以在这里更加反面证实,「诵经是管信愿的」这句话是有偏颇的,有偏差的。大家要知道,解经是管信愿的,不是诵经啊,诵经也管一部分信愿。所以我们大家,对这个信愿和念佛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,对读经的、诵经的功用,和念佛的功用也要有正确的认识。
在这里我们要知道,想建立信愿,要知道这是解经。想修品位的高下,这要诵经和念佛。这样理解就比较贴谱了。也就是你要想建立真正的信愿,要通过解经。即是说你诵经的时候,你这里也含有解,解经的时候也能让你内心清净,都是相互含摄的。所以说,不能单纯的分割开来,就是这样的。所以要想提高品位,就要多诵经、多念佛;要想增强信愿,就要多解法、多解经,多树立正知正见,用看破、放下的方法建立信愿。
「同修提问:」我们再往下看:自古似乎没有听说过读经与念佛之争,但看完陶老师的光盘后,同修们分成两派,一派赞成读经,另一派说念佛才是最重要的,两派都在讲应依法不依人,又都引用经典,到最后快吵起来了,也互相不能说服,所以祈请佟老师帮助,真正从法上化解此难题,才好让大家走上正修行路,很想听听佟老师对以上问题的开示。感恩老师。
「佟老师答:」这位同修所写的最后这一小段,这确实符合我的心声,所以大家听完课之后,不要把人对立起来,不要在人上分别、执著,不要搞这些人我是非,要怎么办呢?把自己的心能安住在道上、安住在法上,同样是依法不依人,如果你依的义理略有偏差,就会导致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,就会导致这个结果。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注意。
自古以来,确实没有读经与念佛之争,确实没有这样的。但古德讲「读经、诵经是为了摄心,念佛才有功德」,古德这样讲的目的在哪里呢?古德这样讲的目的是把,你诵经已经诵了很久了,信愿已经建立差不多了,甚至信愿具足了,然后再把你引向念佛。一句佛号这是最高法要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里教我们大家,要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,我们要想念佛的这个心不能扔掉,念佛绝不能放弃。如果说放弃念佛去读经、去研教,甚至去解经,这是一时之事,就是临时的,目的是啥呢?目的是为了求往生,是为了把这句佛念好,目的是在这。当你信愿不具足的时候,确实建立信愿最重要,因为你没有信愿你就往生不了,建立信愿确实是非常重要。当你有信愿了,念佛最重要,因为念佛也能加强你的信愿,它是相互含摄的。所以读经和念佛不能相互排斥,如果相互排斥,这就等于一个人,比如说有一个兄弟俩,突然有一天他的弟弟跟哥哥说,他说他的母亲他说「这是我母亲」;他的哥哥说他的父亲他说「这是我父亲」;结果旁观者就听成他的父亲是他大哥的,是他这个大儿子的父亲,他的母亲是他二儿子的母亲,把父母分割开了,其实应该啥样的呢?应该是母亲是我们俩的母亲,父亲是我们俩的父亲,这样就与真理与事实相应了,如果说强烈的给他割开,这是不相应的。
所以大家听完陶老师所讲的光盘以后,也不要分成两派。我们大家,陶老师也好,我也好,以及我们大家也好,都是为了一个目的,是为了往生。我们大家是应该走向和谐,走向往生,走向法,走向道,这才是我们所应该做的。而不是在这里分别、执著,去搞斗争,不是这样的。纵然这些法讲得略有一点偏差,但是大家也要知道陶老师弘扬《无量寿经》这绝对是没有错的,大家去读《无量寿经》也绝对是没有错的。如果念佛的去排斥《无量寿经》,念《无量寿经》的去排斥念佛,这就错了,大家想想那你还能往生吗?只要你去排斥,这就是诽谤正法,诽谤正法你还能往生吗?所以这两方面的人,同修不要吵闹啊。
但是在目前来讲,因为陶老师讲的,看到了大家的病根,我也看到了,确实大家的信愿不足。信愿不足体现在几个方面,第一,你十善业基础打不好,这是你信愿不足造成的;第二,你没有达到真信切愿;第三,你没有把这句佛念好,这确实是信愿不足造成的。所以我们大家补足信愿这一课非常重要。补足信愿,要用解经、解法的方法,信解行证里要重在这个「解」字上,帮助你建立信愿。信愿建立了,开始行,行放在哪里呢?诵经,诵《无量寿经》和念佛,这是「行」,大家要知道这是行法。在行法里又含摄着信愿和解,在解法里又含摄着信愿和行,只是偏重不同。所以说大家,确实是大家现在在这个时代,确实是绝大多数人都缺乏信愿,那怎么办呢?要多解法,看破、放下,树立正知正见,你像我成立的正知正见培训班就是在做这个事情,这是信愿这方面。
你要想修行,就是诵《无量寿经》和念佛,这是修行啊。诵《无量寿经》和念佛,如果你杂念多的时候,要以诵经为主;如果你杂念特别少了,要以念佛为主;你可以这样做,何必把这个念经,诵经和念佛生要给割裂开来,两个打架呢?没有必要啊。
所以这里,解法是管信愿的,诵经和念佛是以管品位为主的,以管品位为主。但这里也会增强信愿,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大家虽然听到了这些法,能细致的把它解透了,但在这里我觉得就不要再互相排斥了。可以说陶老师讲的很多都非常非常好,而且有很多都值得我学习,我也在学习。我们不能看到这里,这一点儿,对陶老师或者有其他的异样的想法,不要这样去做。大家一定要知道陶老师所讲的,确实很多都能帮助大家建立起信愿,这也是大家所缺乏的。在这个诵经和念佛这块儿,我们能够正确的引导,正解的能把这个纠正过来,把我们的思想观念纠正过来就可以了。所以我劝大家,陶老师所讲的这些法还要好好的去听,因为里边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需要的,有很多法我们都需要。
而且诵读《无量寿经》,大家也要去好好去诵读《无量寿经》,即使你信愿够了,你再去诵读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修行。杂念少了,再回到念佛上,这也可以的。如果说你信愿不足,你就去看《无量寿经》的解释;《无量寿经》的解释,《弥陀经》的解释,甚至说五经一论的解释,都可以。信愿不足,从解法上下功夫;信愿足了,从诵经念佛上下功夫;一定要掌握这个原理。
所以说大家听完这些法,通过我讲的这段,今天我回答的这个问题,我想应该能够化解大家心中的这些疑问。这样一来,大家按照正确的法,根据自己的根基去做就可以了。不要在我与陶老师两个人上还要互相对立,互相矛盾,没有那个必要。大家想一想,我们人生就这么几十年,我们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搞这些对立啊?我的宗旨就是这样的,我这一生不跟任何人对立,除非谁障碍了正法,我只能给大家提供正确的佛法,不受其障碍而已。这一点是为啥?是为了大众,在这里不是个人之争。所以大家一定要正确理解。
我们看在这个时代,在社会上,眼看这个正能量就越来越下降,所以在这个时代提倡正能量,如果说大家不提倡正能量,你看提倡正能量,有些没有正能量的人,他就会不舒服,他就会反对,那难道说我们不提倡正能量了吗?那在佛法里,现在是一个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年代,难道我们不提倡正知正见、佛知佛见吗?所以大家要知道,在提倡正知正见的时候,正知正见最重要的时候,要知道和谐放在第二位,把真理弘扬给大家这是第一位,这样才符合护持正法不惜身命。不能说为了和谐,连这个正知正见也不弘扬了,真理也不弘扬了,这是错误的。即使不和谐,大家也要清楚,不是我跟大家不和谐,是大家跟我不和谐,是大家跟这个真理在较劲哪。所以说我学习佛法,与大家学习的起点这是不同的,我是依法不依人的去学习,不管是谁,如果讲出来一个法,讲出来一句法,我都要依法不依人的去吸取,都是这样做的,希望大家也能这样做,这样做才能够真正的受益。
「同修提问:」下面我们看下一个问题:佟老师您好。听说法师在「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」中赞叹了陶老师,但我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网站的点播里找到第二百一十四集,发现赞叹陶老师的部分被删除了,这是为什么呢?难道法师讲的经可以如此删节吗?仔细查看发现网上有不同的版本,时间都不一样,看来确实是被人剪辑过的,这样的话,今后听法,要如何听呢?请佟老师开示。
「佟老师答:」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,法师赞叹陶老师的话不能随意的删除啊,如果说随意删除的话,这要负很大的因果责任啊,会障碍了多少众生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啊。我们都知道「错下一字转语,堕五百世野狐身」,如果任意的删减,这个所造的罪业,比堕五百世野狐身的罪业,更要重不知道有多少倍啊,百千万亿倍都不止啊。所以说我劝任意删减的人要知道这个因果,不要随意的删减哪,这样的话,也会害了一大批人哪。
所以说通过这一点,我们更要提起警觉,即使听法师所讲的法,也要依法不依人的去听啊。如果这样的删减,也会出现偏差呀。比如说法师所讲的,过去所讲的灾难的事,法师为什么会那么讲呢?是有人给法师提供的信息出了毛病,有人给法师提供的信息说,「美国太空总署发表的从三维空间到四维空间转化」,我们仔细查阅,根本就不是美国太空总署发表的,而是日本的大仙儿所说的。你看把这样的话套上了美国太空总署,也就是科学家们所研究出来的,把这个信息提供给法师,那大家想想,这信息提供错了,那法师有可能就会讲错了啊,这个错误这不在法师啊。所以说我为什么要劝大家,听法师讲法也要依法不依人的去听,这绝对是没有错的。所以从这里看「任意的删减」,我们更要这样做,我希望大家要依法不依人哪,不要受害啊。
这些问题都涉及到陶老师。现在陶老师和我的回答问题,好像成了大家的焦点了。所以大家在这里一定要和睦,在和睦的基础上弘扬正法。既然这里总是把这些做为焦点,我在这里劝大家要从法上去认识,索性我就再给大家再讲两点,讲两点还是这个目的,是让大家能够正确的依到法上,是这个目的。
这个依法不依人这句话是非常非常重要,我在这句话上我觉得我太受益了。比如说,过去在法师讲的密集的修行当中,法师也曾经提过,你能把《无量寿经》一天读二十遍、三十遍吗?有这样的话。你看大家听到这样的话,可能就会把《无量寿经》一天读二十遍、三十遍,这样理解对不对呢?不一定正确呀。法师讲密集的修行,意思是啥呢?意思是你能一天不间断的读《无量寿经》吗?这是法师的用意,至于读二十遍、三十遍、五十遍,至于这些要酌情而定,我们不要追那遍数。法师的用意是不间断、密集的修行。所以在这里大家想想,一天要把《无量寿经》读二十遍、三十遍,那念《无量寿经》的速度要相当快,甚至有的半个小时,甚至有的三十五分钟、四十分钟读一遍。我在这里告诉大家,我们真正的修行读《无量寿经》,不能太快呀。因为太快你就要绷头,如果你一天读两遍、三遍你不会受病,为啥呢?其他的时间你放松下来,就像这一个拳头,我攥个两小时,我每天都攥两小时、三小时,就使劲这么攥着这个拳头,每天都攥二、三个小时,我不会做病。大家想想,你要这样使劲攥着这个拳头,你攥个一年,攥个两年,你看看会不会做病啊?那就会做病啊。同样一个道理,你要是绷着头诵经,你诵个两部、三部一天,好像没有什么问题,你要是密集的薰修,从早到晚不间断的在诵经,你不能过快啊,不能求遍数啊,因为你一过快就要绷头,你可能感觉不到绷头,实际已经在绷头了。时间久了,对念经、念佛这都是很大的障碍,特别是你要再得神经衰弱了,障碍就更大了,怎么样检查你绷头了呢?你初期的时候,是睡眠渐渐的质量不好,渐渐的都是浅睡眠了;再渐渐的睡眠不好了,也睡不着觉了,睡觉不解乏了;再渐渐的你就睡不着觉了;再渐渐的你就神经衰弱了,百病丛生了,你身体不支了,支持不住了。你怎么修道啊?佛说身安则道隆,你身体不安了,你怎么修道啊?所以大家千万要记住,诵经绝不能快呀,一定要慢慢的诵啊,这一部经一百一十分钟一百二十分钟,甚至时间更长一点这都可以,绝不能过快,你要说我一天就诵二、三部,我保持到终生,那可以,你快点也没事,但是快点有的也会做病,为什么会做病呢?他诵经时候绷着头,不诵经了,他想事还是绷着头,对于想事多的人,加上诵经,加上想事,这一天他还是会做病。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,这又有修行过来的人才会懂这一点,这是经验之谈。所以我在这里劝大家,不要追求遍数。所以说我刚才跟大家讲了,听法师讲法,我也要依法不依人的去听,这就是依法不依人。有的人会问了,你有什么根据呢?根据就
是「外若迟缓,内独驶急」,不缓不急这就是根据,「外若迟缓」是放松,指的是这身体要放松,「内独驶急」是念经、念佛不断,不能泄劲,就像唱歌一样不能凉调,就这个道理。就像打太极拳一样,这个内劲不能泄掉,不能断劲。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到,这就叫依法不依人的去听。如果听法师一讲,你能一天把《无量寿经》读二十遍、三十遍吗?好,你就追求这三十遍,猛的去读,你读着读着,做病了,你可能还会怨法师,这你是大错特错,是你不会听法,没有听懂法师讲法的用意在哪里。这就是依法不依人的去听,要跟我们现实结合起来,跟现实结合起来这叫契机,跟经典结合起来这叫契理,这样既契机又契理,这才符合于修行。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,这是第一个问题。
第二个问题。我也听了一段陶老师所讲的,当然说我谈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们再抛开陶老师。这里在这八盘光盘里,所讲的有几句话大概是怎么样念佛,怎么样都摄六根,这个念佛要一边念佛,一边听清佛号,「然后再观想阿弥陀佛这四个字」,我在这里告诉大家,你一边观想阿弥陀佛这四个字,一边念佛听佛号,开始的时候感觉好像是挺摄心,这是从经验上来讲,可是实际上这里会有很大的弊病,弊病在哪里呢?因为你念佛,你一边观想这四个字,你启用了眼根,启用了眼根以后,你这个眼根一启用,观察的能力,就是不管是内观还是外观,观的能力,用眼根来观的能力就增强了,当你念佛修行功夫加深时,魔来干扰时,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境界。我实在的跟大家说,各种各样的境界一现前的时候,你很难逃出魔掌。也就是说,你想摆脱这些境界,你恐怕摆脱不了。因为根据我的了解,全国各地这么多修行人,由于自己的正知正见和十善业的基础不足,到时候,你心是念得清净一些了,这些境界一现前的时候你对付不了,对付不了就容易着魔。如果你是听佛号,这里魔来干扰的时候,还有不同的声音,各种各样的声音就会现前,你得不理这些声音,你才能过这一关。声音想不理它比较容易,境界也就是眼睛所见到的境界,眼根所见到的境界,你想不理它非常难,所以说我劝大家不要启用眼根,不要一边念佛一边观想这四个字,这是第一点。
第二点,你一边念佛听佛号,一边观想这四个字,这个观想只是帮助你摄一下心而已,到最终还要把这个观给舍去,但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难舍,为啥呢?你启用了眼根,启用眼根已经成了习惯,各种境界来干扰你的时候,你这个习气一下就出来。所以我劝大家不要启用眼根。
如果启用眼根的话,尚且不如十念法,因为十念法是心里数数,它并没有启用眼根,不启用眼根,魔就很少用各种现象和境界来干扰你,你就等于避开了很多眼根所看到的境界。你心里数数,这个十念法,心里数数,将来想放下的时候比较容易。你启用了眼根,想放下眼根的时候不容易。如果说你真正的修行过来,你才会了解这些。所以《弥陀经》上告诉我们要「执持名号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「执持名号」让你听清佛号,并不是让你观想佛号,并不是让你观想「阿弥陀佛」这四个字。大家想一想,「阿弥陀佛」这四个字是从印度的梵音流向我们中国的,比如说在印度要是没有汉语的话,「阿弥陀佛」这四个字是不是音哪?音声哪?你看印度过去佛在世的时候,那些人念佛,他是观想这四个字吗?「阿弥陀佛」这四个字这是汉语,佛讲的是音声,这个音声主要是在听,听清佛号。《楞严经》上讲「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」,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「反闻闻自性」,它是耳根圆通,耳根一摄受住,六根就都被摄受住了。六根一都摄受住,这叫「都摄六根」。如果说你在听佛号的时候,你还在计数,一、二、三、四,还在计数,你看你听清佛号的同时,还在计着一二三四,这是啥呢?这是还没有达到真正的「都摄六根」,你看你的心还在计着数,听着佛号的时候还在计着数,这是「都摄六根」的前方便。同样一个道理,你念着佛号,你一边观想「阿弥陀佛」这四个字,你看一边听清这个音声,一边观想着这四个字,这还没有达到真正的「都摄六根」,你的心被听分来一部分,也就是用一部分耳根,又用一部分眼根,它是这样的。这就跟大门似的,这六根就像大门似的,比如说六个大门,你进一个房子,你是不是得从一个大门进去啊?你开始的时候,你使两个大门,往两个大门那儿走,到最后你还得舍去一个,你得从一个大门进来。所以要知道,你用眼根观想佛号这四个字也好,你数数也好,这都是「都摄六根」的前方便。但是数数比启用眼根观想这四个字要好得太多了,这里可以避开以后的很多的着魔现象,因为我们这个眼睛无始劫来习气都非常重,可以说这个眼睛这个习气,眼根的习气像个贼,像个大贼,无始劫来薰染的这个习气。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最好用听佛号的形式,关闭眼根的这个习气,那对我们的修行帮助会很大。所以这也是一个问题。我讲这些供大家参考,你要说我就喜欢用眼根,我偏要用,偏要用你就用,你念佛的功夫念得不深,当然说也能帮助你往生,但是也分了心。如果你念佛功夫深了,说句实话,你比别人容易着魔的机率就高了,就是这个道理。
所以这两个点,是我为天下的苍生所忧虑的。今天我讲出来了,我也就不忧虑了。你听了,你能受益更好,你说我偏不听,我念《无量寿经》就要快,我念佛就要观想这四个字,那你就去观,你就去快,我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现象。话我给你讲清楚了,就像你得了病了,我把药给你了,吃和不吃那是你的事,不是我的事。如果我要没有把这个,明明看到大家未来可能受到的磨难,如果我现在没有把这个事情跟大家阐述明白,可能未来大家受到磨难的时候,我可能会后悔,会后悔我当初为什么不给大家讲呢?我也可能有个借口,不跟大家讲,我为了和谐,那我就会又问自己了,为了和谐,难道说连众生,连真理都不要了吗?为了和谐,难道说对于众生,未来所受的苦难也不顾了吗?所以说,我怎么样问自己,怎么样来推敲,也要把这些心里话,这些真理给大家阐述出来,也代表护持正法了。大家即使都不听,没有一个听的,我的责任,我的心发出来了,《楞严经》上讲「发意圆成,功德圆满」,我的发意可以说,从我这来讲,自心来讲,圆满了,用不用那是大家的事,大家随意去选择,你用了,我也不高兴,你不用,我也不烦恼。这样,从我这来讲,问心无愧了;从护持正法的角度来讲,也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了。这是我要给大家阐述的问题。所以说,也是警告大家千万不要走错了这个路。
节录自 净土正果讲堂网路问答 第8期 (精华字幕版) 佟爱国老师主讲
https://youtu.be/oAh8_DruS_A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