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

佟爱国老师:净土法门的修学方向及重要路标(重要)

 



「佟老师:」好,诸位同修,我们大家非常有缘,在这个念佛堂里相聚。可以说我们生生世世就结了法缘,我们缘分很深。那今天我们相聚在这个念佛堂里,这个法应该怎么讲呢?这个讲法有两种讲法,一种是顺人情讲,一种是顺着法讲,我不知道大家想听哪一种。也就是说,一种讲法是顺着了生死、出三界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顺着这个讲。一种是顺着我们的感情来讲,顺着我们心里的欲望来讲,然后也帮助大家将来往生。大家想要哪一种讲法呢?

「众居士:」往生西方。了生死。

「佟老师:」了生死,是不是?大家要知道,顺着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方式讲,那可就要讲真话了。那要讲真话的话,那很多同修可能,比如说内心里欲望很重,那可能就要反感我。所以我这里给大家讲,要顺着了生死、出三界这个方向讲,也就是讲真话,也就是不给大家方便说。我希望这欲望重的这些同修,你们别怪我,你们可以听一听,然后知道自己修学的方向。我今天为大家讲法,主要是为了了生死的人而讲,所以我要说真话、说实话。我们大家学佛可能已经学很多年了,自己在听法方面是否能听得懂,是否对佛法的大局能够了解了,如果不了解的话,那对我们修学就会有障碍。下面我把修学佛法的大的框架,我们的总方向和主要路标,我给大家谈一下,希望能帮助大家能知道这个大局、大的方向和重要的路标。佛法的修学是以见解为重,《法华经》上说,「见解是天人师」,所以我们修学最重要的是正见,有正见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就好比我们开车走路,比如说从这里到北京,我们中间要经过多少个站地呢?这些主要站地、这些路标究竟是什么呢?这是很主要的,我们要明了。现在这是二〇一二年,现在天灾人祸都很多,我们可能今天晚上把鞋脱了,明天早上这双鞋是否能穿上就不一定了。大家听新闻就知道,看今天这个时代是不是这样啊?佛说了,「人命在呼吸间」,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我们的时间很短啊,在这短暂的时间里,我们想把大经大论都听了,弄明白了,很有难度啊。所以我们重点就是在我们修学的道路上,哪里不明白,我们就好好地把哪里弄清楚。我们重点是把佛念好,在把佛念好,它有个前提,这个前提就是十善业。十善业做好了,能帮助我们家庭和谐,也能帮助我们社会和谐。所以我们真正学佛的人,一边学着佛,一边要维护着社会的和谐,国家的安定,这也是很主要的。十善业这是基础,我们必须要做好。我们学习佛法,把这些重要的路标掌握好,对我们一生的修学这非常重要。我们大家都得到了人身,佛说了,人身难得呀!佛说,「得到人身就如同盲龟值浮木」,「盲龟」也就是一个双目失明的龟,这样的龟从海里上来,正好在这个海的上面漂浮着一个木头,这个木头正好有一个孔,这个盲龟的头正好扎到这个孔里。大家想一想,遇到一次这样的机会是不是太难了?我们得到人身,就如同盲龟值浮木,那就非常难。所以佛说「人身难得」呀!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,我们都得到了人身,可以说非常庆幸啊。我们既然得到了人身,我们的时间有限、精力有限,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究竟用在哪里?这非常重要。如果你用错了,你这一生可能不能了脱生死。如果你用正了,那这一生肯定要了脱生死啊。也就是说我们这一生,了脱生死的机缘到了。我们大家想一想,我们在座的各位,大家缘分都很深,无始劫来可能多生多劫都在一起修行,而且修学净土法门。为什么到今天还在搞轮回,还没有往生呢?大家想一想,就是因为虽然过去修学佛法,虽然修学净土法门,但是我们还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,没有真正地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修学上,这就很难了。我们这一生有缘遇到净土法门,我们这一生可要真干了。这样我们得一回人身这也值得。否则的话,得这一回人身这就空过了。我们既然得到了人身,闻到了佛法,大家想一想,要想了脱生死,是不是得要选择一个方法啊?也就是选择一个法门啊?就像我们每个人开车上北京一样,开着车上北京,是不是得首先选一条去北京的道路?如果这个道路我们选错了,可能有的路就容易到北京,有的路就很难到北京。我们学佛也是这样,所以选择法门就非常重要。我们这一生应该选择什么法门?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,已经就帮我们选择了法门,佛在《大集经》上说,「正法时期,戒律成就。像法时期,禅定成就。末法时期,净土成就。」佛在《大集经》上还说,「末法时期,亿亿人修行,罕一得道,唯依念佛,得度生死。」我们大家想一想,在这个时代,这个末法时代还有九千年,我们应该靠什么了脱生死呢?那就是净土法门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不是净土法门,学习其他法门,能不能了脱生死呢?我在这里告诉大家,按着其他法门修行,都能了脱生死,因为都是佛说的,所谓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。」但是修学其他法门,未必在今生了脱生死,也就是今生就了脱不了生死。为什么呢?因为虽然其他法门是了生死的法门,可是我们现代众生的根机不够,我们的业障很重、烦恼很重,这样一来,我们修学就很难了脱生死,在这一生中。那我们怎么办呢?我们唯独选择净土法门,如果你选择了净土法门,这就入了佛知见,这叫「入佛知见」。如果你没有选择净土法门,你选择了其他法门,好不好呢?也好。但是,你还没有「入佛知见」,因为佛的见解不是这样的。佛的见解是帮助我们以了生死、出三界,往生极乐世界,以此为主。我们这一生能够了生死,这是最重要的事。如果修学其他法门,最后又转到净土法门,也就是「八宗并重,导归极乐」,这才能了生死。也就是修学其他法门,然后再导归到净土,这才能了脱生死,这个道理是这样的,你「入佛知见」。但是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,不可以诽谤其他法门,不可以排斥其他法门。这个大家知道为什么吗?因为其他法门都是佛说的,都是成佛的道路。如果我们诽谤了其他法门,就等于诽谤正法。诽谤正法,大家想一想,到临终你没有忏悔,你很难往生啊。你诽谤正法,往生就有难度了。除非你忏悔掉了,然后才能往生。所以我们不能犯这样的错误,不能诽谤正法。所以我们不能排斥、不能诽谤其他法门。那其他法门有什么好处呢?大家想一想,我们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,你果真有善根,你善根深厚,你才能够真正地信净土法门。信净土法门,你可以说是第一殊胜的福报啊。我们大家想一想,在这个世上,那善根不厚的人呢?也就是说,他对净土法门信任度不够的人呢?他的内心里是不是喜欢其他法门呢?他喜欢其他法门,这样用其他法门,把这些人给引入学佛,帮助大家学佛。进入了佛法以后,然后再帮助大家了脱生死,一帮助大家了脱生死,然后发现大家的根机不够,逐渐逐渐再入佛知见,然后帮助大家导归净土。导归了净土,他就能了脱生死了。这些法门是方便,接引大家,在这个时代这是接引大家,接引进来以后,「八宗并重,导归极乐」,就帮助他了脱生死了。如果我们把其他法门都排斥掉了,那不信净土的那些人,你就很难把他引入佛门了,所以其他法门这也需要。另外还有一种,有的人这一生都不信净土,那对这样的人,是不是也得给他们种种善根呢?种种未来了脱生死的善根。所以其他法门,他比较喜欢,也给他种一种善根,所以我们今生真要想了脱生死,我告诉大家,一定要选择净土法门。如果修学其他法门,一定要转过来,导归净土法门,我们这一生才能了脱生死。在这个时代离了净土法门,我们凡夫不能了脱生死啊,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见解,这个见解,这可以说是入佛知见。所以我们大家要想了脱生死,必须选择净土法门,所以这一点,大家一定要记住,一定要清楚。你果真选择了净土法门,我告诉大家,就像抽奖一样,你就抽到了特等奖,这是真的。你这一生是最有福之人啊,你也是最有智慧之人啊,你才选择净土法门。因为末法时期,了脱生死,往生极乐世界,唯一靠这一条路啊。所以我们的信心一定要建立在净土法门上,终生不变。其他修学任何法门的人,来转我们、来拉我们,我们都不要听啊,这样你才有智慧。就像蕅益大师所说的「不为他歧所惑」,这是真智慧啊。所以我们这一生要靠定净土法门。你得到人身了,又闻到佛法了,在佛法里又学到了净土法门,可以说你太有福了,你的福报不是世间人能够比的。我们选择了净土法门以后,那怎么修学呢?这个修学很重要,今天我重点把这净土法门的修学方向、修学的重要路标给大家简要地讲一讲。我们修学了净土法门,在净土法门我们都知道,最重要的三个条件是信、愿、行,这个大家明白吧?这个信、愿、行缺一不可呀。信、愿、行非常重要。蕅益大师说,「往生与否,全凭信愿之有无。品位高下,全靠持名之深浅。」那有的人就会说了,「既然往生与否,全凭信愿之有无。」那我们有信愿了,没有行,我们就能往生了,大家不要这样理解。

这个信愿行不能分家,不能离开一个呀。必须得这三个条件都具足才能往生。蕅益大师所说的,「往生与否,全凭信愿之有无。」这个信愿,我们要知道,它是建立在你信、愿、行都有了这个基础上,你的信愿到什么程度?果真达到了信真愿切、万缘放下这个标准,那你就能往生了。你达不到这个标准,你不能往生,但是行也在其中。

如果我们光有信愿,不行,大家想一想,你的信愿能是真的吗?你的信愿肯定不是真的。《无量寿经》里讲,要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」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这就是「行」啊。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信、愿、行三者的关系。

这个真信切愿,要以什么为基础呢?要以十善业为基础。我们仔细观察,这世上的大楼、建筑都是建立在大地上。如果没有大地这个基础,这些楼房、这些建筑都没有法安住。所以这基础这非常重要。那我们修学佛法,修学净土法门的基础是什么呢?佛说了,是「十善大地」。所以我们学习佛法,这个十善就相当重要,这是我们修学的一个重点。

有了十善这个基础,我们进一步学习,信愿真切,也就是信真愿切,达到什么呢?万缘放下。如果我们十善做好了,你万缘就放下了。万缘放下,这是不贪。不贪在哪里呢?在十善业里。所以我们十善业做好了,你就能万缘放下。你能把十善业做好,能够万缘放下,这才证明你信真愿切。如果你有一根草放不下,有一盆花放不下,你都不能往生,这一点这非常重要。所以我们大家,一定要在「十善业、信愿、万缘放下」,在这里一定要下一番苦功夫。

然后再往上,这是「行」,也就是一心念佛。大家要记住:

十善业,这是一个重点。

信真愿切,这又是个重点。

万缘放下,这又是个重点。

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这又是一个重点。

大家这一生,一定要记住这几个重点哪。这几个重点,大家要是做到了,你保证就往生了。

这里还有一个往生容易不容易的事。

我昨天听到很多居士说,他们怎么说呢?他说,「这往生很容易啊,只要我信了、愿了,就能往生了,到临终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。所以这么容易,这就好了,我该贪瞋痴还可以贪瞋痴,反正我信了、愿了,到临终我念佛就往生了呗。」大家想一想,这样想对吗?我告诉大家,这样想不对呀。那道理是这个道理吗?到临终的时候,你果真信愿具足,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,道理没有错,道理这是非常对的。

那我们大家观察观察实际情况,我们大家看一看这些临终的人,已经过了世,临终的时候,就是过了世的这些人,他们在临终的时候,他们是什么样的?我们大家仔细观察,是不是十个人当中,都很难有一、二个清醒的?对不对?好多人到临终的时候都糊涂了吧?都昏沉了吧?处于昏迷状态。那我们大家想一想,他处于昏迷状态了,他的信、愿又哪里去了?他还能念佛吗?不能念佛了。那他怎么往生呢?所以这个环节,我们大家不能忽视。这净土法门虽然说是「易行道」,很容易,只要信了、愿了,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,道理好像挺有道理。但是,如果我们大家临终糊涂了,一念你都不能念了,可就往生不了了。

那我们怎么样才能保证临终不糊涂呢?临终能够清醒呢?大家想想,这是不是个重点呢?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啊。那什么人到临终时才不糊涂呢?我告诉大家,五戒、十善修得好的人,到临终的时候不糊涂。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啊,我们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做为重点。

我们五戒、十善修好了,到临终时不容易糊涂。到那时你能够信真愿切,万缘放下,一心念佛,一念、十念你就能往生了。这五戒、十善要靠什么时候修啊?大家想一想,如果到临终了,要糊涂了,你再修还赶趟吗?我告诉大家,不赶趟啊。

为什么不赶趟呢?佛是一切智者,无所不能啊。但是佛的能力有七能、三不能,有三种不能。第一种是无缘不能度。但这个无缘,是一时的无缘。第二个不能,佛不能度尽众生,不能把所有的众生全都度成佛,但这也是一时的。第三是定业不可转,它已经成为定业了,佛也转不了了。这样一来,如果我们到临终之前再修行,大家想一想,我们这一生已经成定业了,到临终时糊涂了,你怎么往生啊?你往生不了啊,这是真的。

所以,我们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地修学,把五戒、十善要做好,不要等到临终时再修,那晚了,那就非常迟了。既然我们现在修才好,那大家想一想,听到净土法门这么容易,现在该「贪瞋痴慢」还「贪瞋痴慢」,该学佛还学佛。大家想一想,这样的修学行吗?我告诉大家,不行啊,这样的修学就把你给耽误了。

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,就要为临终的时候做准备,好好地修学,能够做到到临终时不糊涂,你才有往生的机会。一糊涂,你往生的机会那可以说太小太小了。也可能你到中阴身的时候也往生了,那样的机率那几乎太小了。所以我们闻到了佛法,认为往生容易,现在保留着贪瞋痴慢,跟学佛同时进行,这个观念这是错误的。我们从现在开始,就要把这些错误的观念转过来。从现在开始,这就如同练兵,要把贪瞋痴伏住、息灭。到临终的时候才是战场,我们才能上战场,你才能打胜仗。所以,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地修学,把五戒、十善基础打好。

那为什么又说净土法门是「易行道」啊?为什么又说净土法门是「万修万人去」?既然净土法门是「万修万人去」,我们仔细考察,现代的念佛人,为啥一万个念佛人只有二、三个往生的?这很重要。我们一定要细心观察啊,不然的话,这一生你怎么耽误的你都不知道。

这个「万修万人去」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「修」字,这个「修」字你真修了吗?也就是说,十善的基础你打了吗?对我们的父母孝顺了吗?「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、慈心不杀、修十善业」这是三福里的第一福,这很重要。这些这是修学佛法的基础,这些你要做不好,那你怎么叫修呢?你不能信真愿切,你不能万缘放下,你不能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你就不叫「修」。你做到了这些,你才能称得起这个「修」字啊,到这个程度你才叫「修」,这时才能说「万修万人去」。为什么我们现代念佛人,一万个人有二、三个往生的?我们现代的人,一万个学习佛法的人,只有两二、三个真修的。那其他呢?都是假修啊。也就是说,你没有修在刀刃上。所以,我们要正确理解这「万修万人去」。

为什么净土法门又是「易行道」呢?我告诉大家,修学其他法门,比如说禅宗,这是让我们断烦恼,很难哪。我们修学净土法门,你能够把烦恼伏住,你就能往生,这容易啊。是跟其他法门相比,这是「易行道」。可是跟这个人要想了脱生死、能够念佛往生,如果跟一般人相比,这个修学我告诉大家,还有很大的一段难度,我们一定要闯过去。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为什么佛告诉我们要「以戒为师、以苦为师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闯这些难关的时候,他要吃苦,我们要好好地持戒这才行。所以我们大家要正确地认识信真愿切、万缘放下、十善的修学,都要正确认识。

那再往下,就是一心念佛。我们前面做好了,这就如同发菩提心。后面是一心念佛,求生极乐,这样就要提升我们念佛的功夫。我在这里告诉大家,你念佛的功夫越好,越能帮助你信真愿切,越能帮助你万缘放下。你越放得下,越信得真、愿得切,你念佛功夫就越提升,这是相互的。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努力念佛,这是在念佛上。

这句佛号怎么念呢?大家把我讲的「如何念佛」可以好好听一听,多听几遍,把里边的要领掌握了,就能帮助你把这句佛号念好。这里最重要的是几个点,在我们心上最重要的是把这句佛号念清楚;我们的耳朵把这句佛号要听清楚,而且听清楚不间断,这是念佛的重点。

在身体上,要呼吸调匀,全身放松。调节呼吸也不是三天、两早晨的事,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所以大家不要着急,要慢慢地学习,如果你一急躁,这句佛你就念不好了,所以我们不能着急。

在念佛之前,我们大家可以看一看《静坐入门》,那上面有调节腹式呼吸。我们可以每天拿出一小点时间,比如说二十分钟、半个小时,你可以专练一下呼吸。专练呼吸的时候,可以不念佛。把佛号念熟,可以把这两项再融到一起。这两项都熟了,你再融到一起比较好融。这要靠我们细心地用功,你不细心,那不行。

如果你这些都做不好,你还要记住一个主要原则。我们念佛的时候以什么为目的,以提起这句佛号,一个杂念没有为目的。也就是我念上「阿弥陀佛」了,一句接一句地念,不让一个杂念进来,非常清净,以这个为目的。如果你能坚持三分钟没有杂念,就是一句佛号,清清净净,那你就是三分钟的成片,也就是成小片了。如果你能保持一个小时、十个小时,那你就逐渐逐渐地就成大片了。如果你能保持二十四小时,然后保持下去,并且长时间再能保持下去,你把贪瞋痴慢这些烦恼全都伏住了,这时你就真地入念佛成片了。然后再由念佛成片,提升到念佛成片的深层功夫。然后到「事一心不乱」,再到「理一心不乱」。

这深层功夫我们很难达到,但是真要努力,也是能达到的。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往这里用功,提起佛号来,就要万缘放下,向这里用功。所以这一生重点把佛号也要念好,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。

前面我们说了,要以十善业为基础。这个基础怎么修学,我们大家可能了解得不透彻,我在这里给大家细说一下。

我们修学十善业,要怎么个修法呢?在这个世上,有好多人认为,我做好事,这就是佛法,所以我要多做好事,为往生极乐世界多积资粮。大家想一想,这样做对吗?我告诉大家,这样做也对、也好。是不是彻底的对呢?但不一定。为什么不一定呢?我们仔细观察,这些学佛的人,有的人偏重于把心态转过来,有的人偏重于做好事。但是这里,我们要以往生极乐世界为标准,以了脱生死为标准。

《弥陀经》上讲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」那什么是「多善根」呢?什么是「少善根」呢?大家可能还分不清。有好多人认为,这个人很有钱,做了很多的好事,这个人可是多善根福德。哎呀,我穷啊,我没有钱,我也没有机会做好事,我可能是少善根福德。那个做好事多的,可能是「多善根福德」,我做好事少,可能是「少善根福德」。大家想一想,可不可以这样想呢?我告诉大家不一定,这是真的。

如果这个做好事多的人,哪怕天下的好事都是你做的,你对往生极乐世界信不真、愿不切,你的内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东西。那我们大家想一想,他是不是就是「少善根福德因缘」?你信不真、愿不切,还不能万缘放下,这就是「少善根福德因缘」。这一点,大家要仔细地听啊,要把它记住啊。不然的话,你这一生没有往生,你都不知道什么原因。你可能会说了,我做了这么多好事,这阿弥陀佛还不接我来?到时你不怨自己,你还要怨阿弥陀佛,那可就糟了。

大家一定要记住,这个「多善根福德」和「少善根福德」,不是从事相上而说的。如果这个贫穷的人没有钱,一件好事没做,这个世上一件好事没有做过,如果这个贫穷的人遇到净土法门,他就真信、切愿,能够万缘放下,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大家想一想,那这个贫穷的人,是不是就是「多善根福德因缘」啊?就是这样的。所以说我们修学佛法,我们真正要想了脱生死,跟我们的贫富贵贱没有关系,那是真的,看你怎么用心。

另一个人,天下的好事都是他做的,可是他信不真、愿不切,还有放不下的东西,这仍然是「少善根福德因缘」。所以我们大家,一定把这一点记清。这样一来,我们大家就要认识到,「多善根福德因缘」跟「少善根福德因缘」从哪里区分?是从我们心态上区分,心态、心念上区分哪。你果真信真愿切,能够万缘放下,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这就是「多善根福德因缘」哪,跟外面做的好事多少没有关系。你要做不到这一点,那就是「少善根福德因缘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

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观念,这样你一生的用功,你才知道那个力量往哪里用。用到哪里呢?就是坚定我们内心里的一念信心哪。坚定能够万缘放下的这个放下的力量,就是把这一念心坚定了,你的善根福德就多了,你往生的机率就高了,所以这很重要啊。

这是我们修学十善,要想往生,应该重点从哪里下功夫?这就是从心上下功夫。那我们平时修行十善的时候,重点还在哪里做呢?我在这里告诉大家,这个重点要用在心上,心的哪里呢?也就是心念和心态上,要从这里修起,这很重要。有好多人糊里糊涂地天天忙碌着,反正不做坏事,就做好事,做了一辈子,还是自私自利,你看这个心态转不过来。为什么做这么多好事呢?为了要功德啊,然后还是自私自利的心态。这个自私自利的心态转不过来,那起的念头就不一定正确。所以做了一辈子好事,这个心转不过来,仍然不能往生啊,往生不了啊。所以我们在这里,得知道转心念、转心态。

怎么个转法呢?有的人问我了,那我们从哪里下手呢?是从听经上下手呢,还是从念佛上下手呢?我在这里告诉大家,这里有一个下手的捷径,从哪里下手?从我们每一天所动的心念上下手,这一点很重要啊。我们从早到晚,大家记住,在修学五戒、十善的时候,一定要观察清楚自己的心念。开始的时候,把自己每一个心念都观察得清楚。

你可以开始先不改毛病,平时我们都是睁着眼睛看别人,把这个心放出去来思维别人。我们真修学了,要回光返照了,要看自己,看自己的念头,看自己的心,把自己这一天都动的啥念头,好好地观察出来。你也可以好好地观察几天,观察完了之后,再用学到的五戒、十善之法去对照,究竟我哪些念头是对的,哪些念头是错的,然后把错误的念头改正过来。

错误的念头前边,还有一个错误的心态,把这些心态也转过来,这样才行。把心态转过来,然后你的念头自然就转正了,你的言语和行为也就随之正确了。所以我们每一天之中,在每一刻当中,也就是说在当下,当下的这个时间里,我们要常常觉照自己的心念。我们待人接物,为人处事,工作也好、学习也好,甚至忙起来也好,不忙时也好,都要细细地来观察自己是怎么动心的。把这些错误的心念,错误的见解都改正过来,把错误的心态校正过来,这样我们进步就会很快。

不然的话,你学佛学了多年,你进步慢哪。可能你学习了多年,觉得自己学得不错了,还有很多错误的心态,错误的心念没有改过来。那我们这一生学习就等于原地踏步,或者说前进也没有前进多远,这样长进就慢了。所以要细细地观察自己每一个心态,都要把它转过来,这是从根本上修啊。你把这些心态转过来,你的十善业,心里的十善这才能完成。我们往生,是靠我们的心去,不是靠我们的身体去啊。既然靠心去往生,你必须把心态转过来这才好。所谓「心净则佛土净」,你把心态、心念都转过来了,转得正确了,心就净了,这就是「心净则佛土净」。

另外我们把错误的心念、错误的心态都转化过来了,我告诉大家,这才是功德呀。我们大家往往天天喊着修积功德,但不知道功德是什么,我们都喊着消业障,但找不到业障是什么。我在这里告诉大家,你真正的业障就是你内心里的错误的心念、错误的见解、错误的心态,这就是你的业障。

你把这些错误的转成正确的,就是把你的业障消了,消了之后你的心就变得清净。心变得清净,你就能住在定和慧上。也就是说内心里没有杂念,没有错误的念头,你还有智慧。住在定慧上这是啥呢?这是功德。我们大家一定要晓得「这定慧是功德」。「把我们的错误心念、错误的心态转过来」这是功德。

大家想一想,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究竟是靠功德呢,还是靠福德呢?重点要靠功德呀。所谓福德,我们到临终的时候,有这个条件这就行了,有这个福报就行了。所谓「福报」,就是到临终的时候没人障碍你,你的障缘很少,这就是你的「福报」。其他的福报,到这时用不上啊。所以我们往生靠的是功德。

这样我们必须把心态转过来。那这里我们修学十善,这基础这就相当重要了。为什么法师常讲,要提倡三个根呢?《弟子规》《太上感应篇》和《十善业道经》,为什么要提倡这个呢?这就像盖楼房一样,你没有地基不行啊,你的地基打得浅,你盖楼房的时候,你盖上一段可能还可以,比如说盖一层楼可能还可以。你往上越盖得高,可能倒塌的机率就越高。盖盖的这楼房就倒了。为什么呢?基础不牢啊。法师强调这三个根就是这个道理。

其实学习《弟子规》和《太上感应篇》,目的都是让你把三福里的第一福做好,把十善业基础打好,目的就在这里。所以我们大家,绝不能忽视这一块的修学,这很重要。这一块的修学过了关了,你往后的修学就快乐了,完全是在轻安、快乐中修学。所谓苦,就苦在十善业不好完成,有很多牵挂放不下,有很多烦恼放不下,这就是十恶业里的贪瞋痴啊,你不能把它转过来变成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。所以我们重点也要在这里下功夫。

那我们三福里的第一福,这是基础要做好,这里包括十善业。在孝道和师道的基础上,把十善业再做好。我们大家想一想,这十善业里的重点又在哪里呢?特别是对我们现代的众生。

这个重点,我一般看这个人修学,我首先看他啥呢?是不是真想了脱生死。真想了脱生死的人,大家一定要记住《无量寿经》里「往生正因」说的,「一不杀生,二不偷盗,三不淫欲,四不妄言,五不绮语,六不恶口,七不两舌,八不贪,九不瞋,十不痴」,这是「往生正因」里的十善业。大家仔细观察,这里第三条是不是说的「三不淫欲」?不是说的「三不邪淫」,这标志着什么呢?这标志着我们这一生真正要想了脱生死,真正要想往生极乐世界,不淫欲这才是我们的目标。我们要做到,这是最重要的一关。这一关过了之后,其他的关口,你就比较容易了。

可是我们大家都是在家的大众,有很多人有夫妻,这很难避免哪。否则的话,你看家庭又要吵架,会导致家庭不和谐,这就麻烦了。所以我们在家人应该怎么做呢?也就是说夫妻有这个缘分,比如说多离开几天好好地修学,那你就离开几天好好修学,在两个人同意的情况下,互相商量着来。我们是在家人,在家学佛的弟子,家庭的和谐这也非常重要,我们也要维护家庭的和谐。有这个能力避开的,我们也可以避开。没有这个因缘的,我们就在这里也要好好地修学。这里既要照顾到和谐,又要照顾到往生。

比如说现在没有这个因缘避开,怎么办呢?我们先把其他方面好好地做好,这一方面要注意转心。在这种境缘的情况下,心要在道上。这样才行。所以这很有难度。这是我们学佛这也是很致命的一关。

所以我们大家真要想了生死,在内心里重点就要放下。放下啥呢?放下对一切人、事、物的贪爱。我们管佛叫啥呢?叫「无情道人」。管阿罗汉叫啥呢?叫「断爱」。阿罗汉他断掉了对三界内一切人、事、物的喜欢,所以管阿罗汉叫「断爱」,管佛叫「无情道人」。

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是情执深重。这个情跟这个法就像啥似的呢?就像面跟油一样,就是油跟面一样,和到一起了,和到一起的时候,你很难把它分开。我们大家仔细观察观察,自己和周围的人就知道,往往这个感情用事跟真实的道理分不开。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,把这一念情给它析出来,去除、放下。我可以想,但是我没有情,这是最好的。比如说这朵花很好看,我可以想,也知道它好看,但是我对它没有情,我对它没有喜欢,这是很重要的。

所以我们大家在生活中,要从自己的内心里断啥呢?就断掉对一切人、事、物的喜欢,要把它伏住。初期是伏住,后期是断掉。你有了喜欢就有了情了,将来你往生的时候,它就像一根线似的它拽着你。我们大家放风筝都知道,那个风筝无论飞得多高,只要你手里拿的线不断,是不是就能把这风筝给卷回来?我们学习佛法也是这样。我们要想往生,自己觉得自己修得很好了,到临终的时候想往生极乐世界,可是后边还有一根线,就是你有放不下的这一点东西它在抻着你,这样你走不了啊。所以一定要从内心里放下,这不是说从事相上放下。

有的人会说了,这个事相上,我们究竟怎么做才好呢?《弥勒菩萨所问经》上告诉我们了,要远离热闹,对于热闹的场所,我们要知道远离。那我们在家、在城市里,我们也远离不了啊,我们不能离开家上深山里去啊,大家要正确理解这个远离。这个远离,你纵然做不到身体远离,你一定要做到心远离。也就是说少看电视,少接触使你道业退步的人,少接触这些人。要多接触使你的道业能够增长的人,这一天心都在道上、在法上,这样才好。

古德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呢?说「道人无亲,以法为亲。」真正的修道人,他只有对法是最亲的,对其他就不亲了。不亲了这是啥呢?这是断掉情。如果从自己的内心里放下这念情执,把它伏住、断掉了,那我们对待家人,是什么样的呢?究竟是好还是坏呢?我告诉大家,对家人仍然是很好的。这叫啥呢?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,要「敦伦尽分」。虽敦伦尽分,而不用情。

如果有的人说了,我一接触就用情,我就生麻烦。那样一定要远离才好,可是你又远离不了,怎么办呢?这就是你的业障。那怎么办呢?就得加倍用心在自己的内心里转,就得这样啊。

如果我们在这一天之中,把心住在道上、住在法上,不住在人我是非上,不住在五欲六尘上,你也等于远离了热闹。我们有空就思维法、就念佛。没空的时候,比如说我们在家居士,大家都有工作,还要照顾这家庭,在这里修学啥呢?在这里把十善业修好。也就是在这里,检查自己错误的心念、错误的心态,把它转过来。不接触事的时候就思维法、念佛,老实念佛。这些用功要靠我们自己。

有很多人这样想,他说,「我一天忙碌没有时间哪,等我什么时候退休了,没有工作了,我再好好修行。」有的人也会想了,「我还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给他说上媳妇了,二儿子还没有说媳妇,等二儿子也成家了之后,我才有时间修行。」他没想到等二儿子成家了,又有了孩子,他又要去看孙子。他又想了等孙子长大了,我才有时间修行。我告诉大家这样想都错了。我们大家一定要知道,你的修学就在当下,这是很重要啊。不要等到有时间的时候那叫修行,不是的。如果你有空余时间了,你只能说,你能老老实实地念几部经,老老实实地念几声佛,那叫真修行吗?不一定。

所以我们大家就在待人接物的时候,就在照顾这个家庭的时候,就在工作的时候,干啥呢?检查出来我们心,哪里起了贪瞋痴,把这些贪瞋痴都消掉,把转化过来,这就叫真修行,这是你十善业基础里的真修行。等将来退休了,家里也没事了,有时间的时候老实念佛,这也叫真修行。

如果你平时的时候,把这些心态转过来,把十善业的基础打好。大家想一想,是不是为你有时间的时候,或者退休了,家里没事了,也有时间了,为这个时候老实念佛,是不是打下基础了?这就打下基础了。不然的话,等你有时间修行的时候,你才发现自己基础不够,回过头来再打基础,连这些境缘都找不到了。引发你起贪瞋痴的这些境缘你都找不到了。所以我们就趁着这个时候,趁着有家庭,趁着工作的时候,把自己内心里的贪瞋痴转化过来,为未来的老实念佛打下很好的基础,这都是真修行。你能把心转过来,这叫真干、真修。你转不过来,这就不叫真修。所以大家千万要记住这一点,在这里好好下功夫。

我们既然闻到佛法了,闻到了净土法门,那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,每一个时刻都不让它空过,遇到每一件事都不让它空过。都能帮助我们转掉我们错误的心念,这才叫真修行。否则的话,你念了多少部经,念了多少声佛,你这些错误的心态转变不过来,仍然是自私自利,仍然是贪瞋痴慢、五欲六尘,仍然烦恼重重,我告诉大家,你这叫空中楼阁,不管用的。古德讲「口念弥陀心散乱,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就指的是这样的人,天天念佛就是不转心态。所以我们大家正在杂事很多的时候,修学十善业,这是比较好的。这样不耽误你的修学,你把时间就利用好了,不耽误时间。这样才好。

我跟大家讲这些,大家听懂了吗?

「众居士:」听懂了。

「佟老师:」对你们有帮助吗?

「众居士:」有。

「佟老师:」所以大家知道这个大的框架、大的路线,然后在每一个点上我们再好好下功夫。只要好好下功夫,我们这一生都能往生。这是真的。你这个功夫下不到位,重点是心里的功夫下不到位,这就不容易了。所以下面大家有什么问题,我就给大家回答一下。

「某居士:」阿弥陀佛。

「佟老师:」阿弥陀佛。


节录自 保定问答 (上)   佟爱国老师主讲

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

佟爱国老师:怎样能在修学上走捷径?(重要)

 



「佟老师:」诸位同修,今天我们非常有缘分在这里相聚。我希望有些问题,我帮助大家回答一下。因为我的水平有限,回答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。然后我们共同努力,共同精进。


希望大家在这个修学道路上有一些疑难问题,希望我能帮助大家能够解决。如果解决不了,我们再共同来研究,然后把这些疑难问题解决,这样在我们的修学道路上我们就会一帆风顺。


如果我们在修行当中有好多问题解决不了,那在修学过程当中,就会给我们增加很多很多的障碍。就会觉得学佛非常难、非常不容易。其实,这个容易和不容易,就是一个念头的事儿,就是在一念间。


大家想不想在修学上能够走捷径?大家想不想?「众居士:」想。


「佟老师:」因为在我们修学当中,可以说确实有它的捷径。我给大家举个例子。比如说我遇到一位居士,大约在八年前,我就告诉他,我说,你现在存在一个最重要的问题,什么问题呢?就是你自己认为自己放下了,可是你确确实实没有放下。你看,你认为自己已经放下了,可是自己还没有放下,大家看这是不是特别可怕?如果到临终,这一念障碍来了,那我们往生就没有希望了。


然后又过了八年,然后我观察他,还是这个问题。仍然是认为自己放下了,可自己确实没有放下。我们大家看看,就由于自己对自己的这一念不能够认知,导致自己八年了,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前进一步。大家看是不是非常可惜?


所以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,我们要非常细心地把我们的毛病、缺点把它找出来,特别是错误的心态,把它找出来,然后把它看破,把它放下,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


我记得咱们上早晚殿上,好多不都有吗?就是「希更审除微细惑」,有这句话吧?也就是说,我们要细下心来,把我们微细的这些迷惑颠倒的这些错误见解、习气毛病,把它找出来,把它改正掉。特别是我们内心里贪、瞋、痴的心态,这更要把它找出来。


所以大家就晓得了,哪一点最重要?也就是细心来查我们自己的毛病问题,这是最重要了。所以说这里就需要高度的精神专注力来检查自己。


如果大家要想真正地在修学道路上能够走一个捷径,我告诉大家,这是第一重要的。就是我们要有高度的精神专注力来把自己的毛病、习气、错误的心态检查出来,这是第一重要的。


我记得我还遇到一个学生,他在跟我谈话过程当中,就表现出来有十多个毛病,十多个问题。我就跟他说,我就一个一个问题把这些问题给他摆出来。我说,你看,你有这十多个问题,不用说有十多个,有一个这样的严重问题,就是严重的错误,那你这一生的学习恐怕就都会受到障碍。何况你有这十多个的问题。


当我给这个同修指出这十多个问题的时候,这个同修这样回答的我,他说,没有啊,我没有这些毛病!我把这十多个问题给他指出来了,他说他没有这些毛病。这我就哑口无言了,我也没法再往下说了,那也就,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。


第二天的时候,这个同修又拿着一个本,拿着个笔,又来找我来了。他说,佟老师,我确实有很多毛病,我给你念一念。我说,行行行,你念一念吧。他就一个一个地念,念了十多个毛病。我说,昨天你不说自己没有毛病吗?今天怎么就有这十多个毛病了?后来他就说了,昨天我没有观察自己的毛病,所以就觉得没有毛病。


我们大家看看,这是他所犯的错误,我们大家有时候也常常要犯这样的错误。也就是往往自己的毛病确实存在,而自己没有观察出来。


我记着还有的同修,我跟他说,他有这个毛病、有那个毛病,我给他点出来。他说啥话呢?佟老师你误会我了,我没有这个毛病。然后又过了五、六年了,他又跟我说,佟老师,我确实有这个毛病,但是那会儿没有观察出来。你想想,这五、六年的时间,为啥我们不在一分钟、两分钟之内就把它解决呢?为啥还要五、六年之后,才能够观察得到呢?所以说,我们这一念,能够查找出自己的毛病缺点,这是非常重要。


还有的同修是啥样呢?他问我问题,我把他的毛病给点出来了,他说,佟老师你错了,我不是这样的。我说,你是不是这样的吗?


往往我跟大家在谈论问题的时候、回答大家问题的时候,都会遇到这种障碍。他说,佟老师,我确实不是这样的。他没有顺着我的话去侦查自己的毛病位置在哪儿,他就匆忙地就下结论,说我给他点出的毛病点错了。我说,点错了好,那我一点一点给你推理。


然后我就一点一点推,一点一点推,推到最后了,他得承认有这个毛病。但是他说,我只有一点点。我说,那好,我说,我说的就是你这一点点。


所以说,往往在我们的心中一个念头、一个错误的心态,就有那么一点点的时候,把我们听的法的意思会给会错了,把我们修行的方向会给走偏了。所以这相当重要。


我说这些的意思是啥呢?就是我们大家一定要专下心来,细心细心去体察我们自己心里的每一个错误心态。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


我们大家可能认为,我做了多少好事,这就是为往生极乐世界积资粮了。我告诉你们,这样积的资粮很小很小。为啥呢?我们大家仔细观察,我们做了一辈子的好事,如果到临终的时候,有一念放不下,比如说留恋自己的孙子、留恋自己的儿子,甚至说留恋自己所培养的一盆花,那你都往生不了。


那你们仔细观察,做了一辈子好事,最后还没有往生了,那多亏呀。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警觉。


我们要知道,我们这一生要想往生,一定要把我们这些错误的心态改过来。比你做多少好事,那真正要强百倍,千倍。这确实是这样的。所以说这些好事要怎么做呢?要随缘做。


我们真心想学习佛法,有好多人都这样想:我有钱了,才能好好学佛。我跟你们说,错了。无论有钱没钱,哪怕你是负债也好,或怎么也好,我们都能好好学习佛法。


为什么?因为学习佛法是我们一个心念的事,而不是外相上的事。当然说,我们有顺境、有逆境,那在这些顺境、逆境里,我们都能把我们的心给转化过来,那这不就是学习佛法吗?把自己的内心转化为清净,所谓的「心净则佛土净」。把自己求生极乐世界的信愿力,这一念念力,要把它培养得相当强。


也就是说达到「信真愿切」,这不需要其他的呀,这只是我们一个心念的事啊。所以说,我们无论贫富贵贱,只要我们从心念上好好地下力量,坚定我们的这一念心,也就是求生极乐世界,然后万缘放下,我们每个人都能成就。


你果真这样做,这净土法门确实是万修万人去,确实是这样的法门。为啥去不了呢?就是大家不晓得转心态,不晓得放下。可能做了一辈子,都是在事相上下功夫,没有在自己心念上彻底下功夫。我这样说大家听明白了吗?「众居士:」听明白了。


「佟老师:」因此,我们要检查出自己的毛病,然后把它一个一个改正过来。特别是心态上的毛病,这需要微密地观照,也就是细细地体察。


然后达到放下,对极乐世界信愿力相当强烈,那我们这一生往生那就非常容易了。其实往生是很容易的事啊,只是我们心中的烦恼能够把它伏住、放下,这不容易。


我们仔细观察,人身难得、中国难生、佛法难闻,你看净土法门更是难中之难,你看今天我们多么有幸,闻到了净土法门。如果我们闻到了净土法门,我们再能够看破、放下,信愿坚定求生极乐世界,再好好用功,那你们想想,我们这一生不就成就了吗?我们这一生肯定往生啊。


所谓说着容易,做的不容易,是因为啥呢?是因为,当你遇到难关的时候,你这一念心不狠哪。当你这一念心一犹豫的时候,恐怕就要几年、几十年都在这上把时间就给耽误掉了。


我记得有一个同修,他好几年前他就是放不下啥呢?放不下自己的孙子。他也很精进、很用功。他可能修学了几年以后,他仍然是还放不下自己的孙子。那你们想一想,这一个念头,可能就障碍他几年。


如果他要是看破了呢?在很短的时间内,也就是一分钟、一天,甚至两天就能把自己的孙子放下。那你们大家看,这一分钟、两分钟,甚至一天、两天的修学是不是胜过五、六年的修学?就是这样啊。


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放下上下功夫。当我们放下了,事相上不是不做了,放下了,你再做这些事相,你就很自在呀。


我们大家仔细观察,大家都看过佛典故事吧?我们看琉璃王子斩杀释迦佛的家族,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吧?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流眼泪了吗?没有吧?难过了吗?也没有吧?你看为啥释迦牟尼佛没有难过?


甚至目连尊者,你看把五百人托到天上,仍然化为脓血,还是不能救,因为这是因果啊,这因果谁也不能改变啊。即使是佛陀把这个真理阐述出来,佛陀也不能改变哪。因为这是因果定律呀。


假如说,释迦牟尼佛要有一丝难过的心,那释迦牟尼佛就变成凡夫了。所以他的内心里是没有难过,他的内心里只有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他是这样的心哪。你看,当他有一丝难过,他的心就不清净了,那不清净,就不是正觉呀。


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给我们表演的是啥呢?放下,心里是放下的。你看,当他的内心世界放下的时候,放下了,他就很自在。他管不管呢?我们大家仔细观察,琉璃王子在想去斩杀释迦族的路上,释迦牟尼佛曾经阻拦了三次,大家看是不是?阻拦了三次,到最终还是没有阻止住。这样也表现啥呀?这个因缘果报,佛陀也无法改变,这是因果。


另外一个在表演啥呀?表演释迦牟尼佛的慈悲。就是说琉璃王子对释迦族的这个报复,释迦佛看得非常清楚,他是出于一种慈悲的力量然后去阻止。也就是说,他内心里放下了,事相上还要帮助释迦族。我们大家看是不是这样?
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
「佟老师:」你看无论他帮助,还是不帮助,可是释迦佛的内心都是放下的。从这一点,我们就能看出这放下的可贵呀。


我想大家都有家庭,特别在这个家庭里,跟自己的家人相处的时候,我想大家都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障碍,都会遇到很多很多的烦恼。我想大家应该在这个时候,应该想一想释迦佛是怎么做的。


如果我们也用一个放下的心理来面对我们这个家庭的时候,那我们就自在了。那家里人他们的互相吵架也好,甚至他们的障碍也好,我们都知道,这是因果。


有这个缘分,我们帮一帮,他听我们的时候,我们就帮一帮。不听的时候,我们就放下,好好修,给他做样子,给他做榜样。总有一天,他会醒悟的。即使这一生都不醒悟,那我们极乐世界回来再帮助他们。


我们果真要是用这个心态,你们想一想,那多自在呀,是一个放下的心。把自己的家人,看得跟外人是平等的,也就是所谓冤亲平等啊。我们好多的烦恼,大家一定要知道,是我们自己找的。有的人很抱怨,我怎么有一个这样的儿子呀、有这样的儿女呀?他们总是讨债呀。或者说,怎么有这样的丈夫呀?怎么有这样的妻子呀?或者说我怎么就摊上这样的家人呢?都让我连修学都不顺心呢。我告诉你们,这个不顺心是我们自己找的,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放下。确实是这样的。


这个放下和不放下,我给大家带了一个片子。这个片子的后两盘,我想大家将来看一下,可能会帮助你们放下。这个放下,是我自己放下的经历,也许能够帮助你们。


所以说,我主要告诉大家是啥呢?我们修学佛法,在这个菩提道上,我们要想走一个捷径,就是一定要有一个非常狠的心,快速放下。


我们对众生、对家人要慈悲,可是对我们自己的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对我们内心里的烦恼,我们一定要狠哪。如果不狠,你不狠,要知道,我们的贪瞋痴它狠哪。你不狠,把它给杀掉了,它就会狠,把你给推向地狱。这是真的。


所以说我们这一念心,一定要狠下来。把我们内心里的这些个毛病、习气、错误给它降伏了。所谓降伏不降伏,就是一念心狠与不狠,就这念心力。


啥叫捷径啊?我们把这念心力给它增强得特别强盛。这一念狠心把烦恼给降伏了,可能是在一念间,甚至在很短时间就降伏了。那你们想一想,有的人几年、几十年,甚至是一辈子他都降伏不了;我们在很短时间内,一分钟、两分钟,甚至一念间,甚至一天、两天我们就给降伏了。那你们想一想,我们这一念间,一天、两天,甚至一分钟、两分钟,是不是胜过别人几年、几十年,甚至一辈子,甚至好多生生世世,胜过这些修学呀?


因此你们要想在这个佛法里修学快速,想走捷径,就是把自己的这一念降伏烦恼的这念心力给它加强,加强到要特别狠,那你走的肯定就是捷径。你看别人几年、几十年都修不到位的,你很快一分钟、两分钟就修到位,这就是捷径嘛。


我这样说,大家能听明白吧?「众居士:」能。


「佟老师:」好,今天我主要是告诉大家这捷径,大家一定要记住啊。你一念狠,就走的是捷径。你一念不狠,一犹豫,所谓当断不断,必受其患,你可能几年、几十年都被它而害。就是这个道理。


所以说,我们真正学佛人、真正修道人要知道啊,真正修道人要狠哪。这是真的。这个「狠」不是对众生狠,对众生要慈悲,对我们心中的烦恼要狠。好,那下面,我就把这些问题给大家回答一下。然后要是大家找我看病的问题我就放到最后回答。然后主要在法上,我先给大家回答一下。


节录自 密云问答(上) 佟爱国老师主讲 
https://youtu.be/mS-bp1_jGXs

佟爱国老师:关於陶永吉老师讲法中的系列疑义(二之二)

 



「同修提问:」第二个问题:佟老师您好。近来看到陶老师最新分享《无量寿经》的八集光盘,法师已看了六盘,非常赞叹,理事都说得非常透彻。但我和我周围的一些同修听完觉得有些问题,不知究竟是应该念佛,还是应该读经了,光读经真能提升信愿吗?这其中有几处讲的似乎与佟老师讲的有些矛盾,让我们有无所适从之感。能否请佟老师如过去解读《大经解演义》一样,帮大家解读一下陶老师分享的这几盘光盘,特别是第二盘光盘,比如,第二盘光盘讲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只要有信愿就能往生,不需要念佛功夫了。


「佟老师答:」这个下下品只要有信愿就能往生,不需要有念佛功夫了,这对不对呢?我告诉大家,这是非常对的。确实是这样的,只要你有信愿,临终能念佛,就能往生。理论上绝对正确,但事实上,这里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。比如说,一个人这一生有很强的信愿,没有多大的念佛功夫,五戒十善也没有做好,到临终的时候糊涂了,他就不能往生了。有的人也会说,到临终时糊涂了,这没有怨我把话没有讲清楚,有信愿才能往生;到临终糊涂了,那个信愿又没了。我们大家试想一想,十个人最少最少也得有八个人临终是糊涂的。临终是糊涂的,你平时再有信愿,又有什么用呢?你不能持久到临终这一时刻,到最终还是落空。所以说,这个理论是能讲得通,确实是这样。如果我们大家只把它听成是:就是简单的听一听,觉得就是这样的,觉得往生很简单,那好,这一生也没有很大的用功了,可能这一生就会吃亏。这样一来,不是说陶老师把这句法讲错了,而是我们大家给听错了,我们大家误会了,就是这个道理。误会,把自己的简单的信愿给误会成真具备信愿了。


甚至说到临终时是否清醒,这是我们每一位同修的大问题。怎么样才能到临终保持清醒呢?第一,你要有五戒十善的基础。再简单的说,你要有十善的基础。第二,你要有足够的精气神。也就是说,换句话说你要有真实的戒定慧的功夫,再加上十善的基础,你临终不容易糊涂。如果没有这个基础,你临终糊涂了,那不错,具足信愿就能往生了,你糊涂了,你的信愿又跑哪里去了呢?


否则的话,这就变成了啥呢?比如说在我们这个世上,比如说男人变成女人就可以生小孩,用这个来推理:男人也可以生小孩。也就是男人必须得变成女人,可是男人变不成女人,那这小孩可能就生不出来。同样一个道理:具足信愿,没有念佛功夫也能往生,是这样的。但是,你临终糊涂了呢?你不具备这种信愿了呢?


这里有一个难度,起码百分之八十的人有一个难度,一个是十善业的基础,一个是戒定慧的功夫。可以说你没有功夫,你又怎么能往生呢?戒定慧的功夫这里不一定是念佛的功夫,也就是说,你有没有伏住一切杂念、伏住一切牵挂的功夫,换句话说就是你十善业基础的功夫。所以要知道,我们念佛的功夫这里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是能够伏住自己的牵挂,这也就是十善业的基础,是你能放得下,这也是功夫。念佛的另一个功夫是念佛功夫的深浅。我们是不是具足信愿,这里包括了念佛的基础的功夫,也就是放下的功夫。要知道,信、愿、行三者是不可分家的,分了家,这就不行。所以在这里我告诉大家,对于这句话,陶老师没有讲错,可能我们大家会把这句话简单的理解了,就给误会错了,这样就会耽搁我们这一生的往生。


「同修提问:」我们再往下看:还讲到,信得真、愿得切,散心念佛也能往生。


「佟老师答:」要知道,信得真、愿得切,散心念佛也能往生,对不对呢?我在这里告诉大家,也非常正确,陶老师没有讲错。讲是没有讲错,我们大家还容易给误会错了。从哪里误会错了呢?我们大家想一想,只要信得真、愿得切,散心念佛也能往生,那这个散心,散心的标准又是什么呢?比如说,一个人到临终的时候,他又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但是又牵挂自己的孙子,这个时候,我们知道,这个人到临终的时候他的心是散心,那这个人能不能往生呢?你看他平时的信愿,好像把什么都放下了,到临终的时候就是牵挂自己的孙子这一念,你看他的心里既有往生极乐世界,又有念佛,又牵挂自己的孙子。如果这个信愿融到这句佛号里,他到临终的时候,你看,既念佛,但是又牵挂自己的孙子,最后只剩这两念,那他能不能往生呢?剩这两念,它是不是散心呢?我告诉大家,是散心。可是这样的散心,大家要记住,往生不了啊!


可是我们大家常常把这个「散心」都认为是这样的,也就是心不专一。古德又讲了「念不一,不生极乐」,那我们大家想一想,「散心念佛,也能往生」,古德又讲了「念不一,不生极乐」,我们在这里就知道了,好像这两句话有矛盾哪?怎么有的祖师大德讲「散心念佛也能往生」,有的祖师大德讲「念不一,不生极乐」?大家要知道,我们所学到的名词术语,它的内涵跟我们汉语的意思是不相同的,是有差距的;一部分是相同的,一部分是不相同的;为什么是这样的呢?我们要知道,文字的记载它是帮助我们交流的,是人与人之间心里的内涵,通过文字把它表达出来,构成跟对方的交流。那大家想一想,这个文字在我们汉语里它的含义,有的不能表达尽内心里的含义,那不能表达尽内心里的含义,那那块内心里的含义呢?也就是说,深层的含义呢?我们不能光是浅显的来理解一下就行吧?这个毛病就出在这,名词用的是一个,内涵是不同的。所以大家要记住,这里所说的「散心念佛也能往生」它是有标准的,什么叫散心呢?古德讲了,散心是「未到定」。也就是说,你入定,以入定为分界线;入定了,从这往上这算入定;在要入定,还没有入定之前,往下这通通都叫散心。


这个散心,比如说三层天的禅定、四层天的禅定、五层天的禅定、六层天的禅定,这通通都叫散心。到达七层天才是入初禅,正式入定。所以这个散心它是把烦恼伏住了,但是还没有入定,心还没有入进去,没有入进定,没有入进定里,但是它也有一部分定功,这个定还没有达到真正入定的状态,这叫啥呢?「未到定」。


「未到定」通常在我们佛门里管这个叫散心。也就是说从古德所讲的一心,是指的这心专一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能把其他一切牵挂都能伏住,比如说我们一心念佛能伏住一切杂念,这叫一心。假如说又多了一个心,说我既要求生极乐世界又念佛,这好像两个心了,虽然说好像两个心了,但是他心地里还是一心,是为了上极乐世界,也就是说,他往这个下了说,最次到这个程度。


而我们说的散心,我们理解的散心,可能没有理解到古德所讲的散心。我们只是理解到这心散,哪怕是杂念纷飞,只要我念佛,我也照样往生。我告诉大家,这个误区可能就会出在这里。如果你认为这样也能往生,大错特错!


所以这个散心包括啥呢?包括古德所说的一心里的浅层部分,就是没入定之前的浅层部分,还包括我们内心里有种种牵挂、有种种杂念这种散心,我们往往理解的散心就理解偏到这里来了,实际上往生所说的散心是指古德讲的一心。这个一心,大家这个名词也不能误会,如果这个一心要是放在一心不乱里,它还没有达到一心不乱,跟那个一心不乱的一心还是不同,它介于我们所想的散心跟那个一心不乱之间,这也叫散心。换句话说,它也得是散心的深层功夫,就是这个道理。


我们把这个名词的内涵理解错了,这就会导致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如果说我们理解的散心是古德讲的「未到定」,大家想想,跟古人所说的一心这不就相吻合了吗?这才能往生啊。如果说理解成,我既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又放不下自己的孙子,把这个当成散心,他怎么能往生呢?我们学净土的人都知道,这样的话肯定不能往生。


过去有一位尊者,他有两个老婆,一个大老婆,一个小老婆,他念佛也非常精进,勇猛精进,后来把阿弥陀佛给念来了,阿弥陀佛告诉他,你准备准备,三天后接你往生。过了三天了,他又念佛准备往生了,阿弥陀佛也来了,正在这个时候,他的小老婆领着孩子就来了,来了以后就跟这位尊者说,你走了,我们怎么办哪?这位尊者就说了,没事,我给你写遗嘱。他这样一句话,一转眼,阿弥陀佛就不见了。大家想一想,到临终时,微微一点牵挂都往生不了。所以我们大家不能把这个法用我们的汉语,浅意识的一理解就行了,不能这样啊。所以一定要把这法理解透,否则的话,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,那就麻烦了。我们把法理解错了,会给我们这一生的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碍,这是散心念佛也能往生,就是信得真、愿得切,散心念佛也能往生。所以大家对这个散心两个字要有充分的认识。


对信得真、愿得切也要有充分的认识,啥叫信得真、愿得切?你能够万缘放下,这叫信得真、愿得切,你还有一根草在留恋,这不叫信得真、愿得切,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标准。如果这个标准不懂得,我们给误解了,恐怕耽搁我们这一生的大事。所以大家把信得真、愿得切这个标准,最后能够放得下,一定要记住。


散心念佛,这个散心念佛不是我们简简单单理解的散心,不是我们汉语里所说的散心,而是指这心比较专一了,但还没有到入定的这个阶段,也就是未到定的这个阶段,我们往生的这个散心指的是这个,所以这一点大家要记住。



「同修提问:」我们再往下看:看完这些光盘,感觉不用在念佛上下功夫了,应重点在信愿上加强修行。但又觉得不太对,临终时光有信愿,想不起念佛来能往生吗?因我参加过一些临终助念,发现大多数人到临终时提不起佛号,信愿不足,导致最终没有往生。这些人平时似乎也有信愿,但临终时没有定力功夫,信愿就落空了,提不起来。甚至一位老菩萨在往生前一天还说,现在不想往生。


「佟老师答:」这一点,这是问问题的人把这个信愿给理解成,这个人信了、愿了,不管放下、放不下这都是信愿,是这样理解了,是这样理解了,实际这个信愿它是有标准的。


「同修提问:」看完这些光盘觉得不用在念佛上下功夫,应重点在信愿上下功夫,加强修行。


「佟老师答:」这里「不用在念佛上下功夫」这肯定是不行的,大家想一想,你闻到了净土法门、你闻到了这句佛号,你又不去念佛,那你的信愿又何在呢?你要说有信愿,不用在念佛上下功夫,那《无量寿经》里为什么还教我们要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呢?要知道,这个毛病不是出在念佛上,毛病出在哪里呢?毛病出在信愿上。所以说应重点在信愿上加强修行,这是对的。


所以说你看完这些光盘以后,感觉不用在念佛上下功夫 ,应重点在信愿上加强修行,头一句话是有弊病,第二句话非常正确,确实应该重点在信愿上下功夫。因为你没有信愿,你再好的修行,到最后还是一场空。但是你光在信愿上下功夫,你又没有去行,最后这个功夫没有下到位,信愿的功夫没有下到位,你还是一场空。所以古德讲「信、愿、行如一鼎三足,不可缺少」,只是侧重点不同,对于信愿不足的人,要重点加强信愿的修行;对于信愿足的、能够放得下的人,重点要在念佛上下功夫,这是肯定的。所以不能相互的排斥,这是错误的。



「同修提问:」参加临终助念,有很多人到临终时都想不起信愿来。


「佟老师答:」确实是这样。这说明他们平时信愿就不足,平时信愿不足确实应该加强信愿,这是肯定的。但是这个加强信愿,要知道,要有加强信愿的方法。这个有机缘我们再细说,在这里我就先不细说了。


「同修提问:」我们再往下看:有信愿,临终「散心」念佛也能往生,这个「散心」念佛怎么理解?


「佟老师答:」刚才我已经给大家讲了,大家一定要会理解这个「散心」两个字的内涵。


「同修提问:」又怎么理解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?


「佟老师答:」也就是一个人具足信愿,念佛往生到了极乐世界,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品位是高是低由持名功夫的深浅,换句话说,就是他的清净心的清净程度不同,持名持的心越清净,往生的品位就会越高;清净心越低,往生的品位就越低。说是持名之深浅,也就是说他的清净心的程度。再换句话说,《金刚经》上讲「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,这个「无为」这就是清净心,清净的程度不同,这个「无为」,「无为」的心它就有不同的程度,到极乐世界这个品位那也就不同,高低不同。



「同修提问:」净土法门不是要执持名号吗?


「佟老师答:」净土法门确实让我们执持名号,这是《弥陀经》上讲的。《无量寿经》里讲的要「发菩提心 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,也是执持名号。所以大家要知道执持名号绝对不是错的,我们信愿不足的时候要补足信愿再来执持名号,也就是把信愿补到一定程度再来执持名号。执持名号的同时又能加强信愿,这才是正确的循环。


如果有的人说了,看到了这光盘以后,好,我不念佛了,我就在信愿上下功夫,什么时候信愿具足了,我再去念佛,信愿不具足,我就一辈子在信愿上下功夫。大家说对吗?我在这里告诉大家:不对呀,为什么不对呢?理论上好像是对的,可是实际上不一定对,为什么呢?要说普通的信愿,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的人几乎都有,要知道这里有绝大部分人,你在信愿上下一辈子功夫,到临终的时候信愿还不够标准,不够往生的标准,那到临终的时候这句佛号你又没有念熟,又压不住其他的杂念,你怎么往生啊?我们要知道,有一部分人根性很利,通过解法确实能够使自己的信愿具足,也就是说使自己能够看破、放得下,但是要知道还有一部分人,他在具足一般的信愿,也就是还没有达到往生的标准这种信愿,他有这种信愿的时候,再往上提升,他可能提升不上去了,想放下什么可能也放不下,想伏住杂念可能也伏不住,这部分人得需要啥呢?需要念佛,通过念佛使自己的心渐渐的向一心发展、渐渐的能够把杂念伏住、渐渐的能够把牵挂放下,特别是念佛念到不念自念这个小录音机声音出来以后,他的信愿力会猛的增长一大块,使他的信愿力由不足达到特别足,当然有的达不到,有一部分人可以达到。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,这个信愿一个是靠平时的解法,学习正知正见而来;一个是靠我们老老实实的念佛,自然入到佳境里而来。能够老老实实的念佛,把这句佛号念熟了,使我们的信愿提升一个层次。所以这个信愿和念佛不能分家。如果分了家,这里必定会出现偏差。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品位的高下 ,那就看持名的内心的清净心的程度,这个深浅指的是清净心的程度。



「同修提问:」我们再往下看:过去常讲的信愿行三资粮,对信愿不足的末法修行人是否不用念佛,专修信愿呢?


「佟老师答:」这个我刚才已经跟大家讲了,有一部分人,特别是利根之人,就是在末法时期的利根之人,不用专修念佛,能够通过看破、放下的方法,能够把信愿具足,达到往生的标准,使三资粮具足;一少部分人,可以说极少部分人是可以的。还有一部分人是通过看破、放下,解法 ,树立正知正见,然后使信愿达到一定程度。另一部分靠念佛加深了他的信愿,还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的。所以说信、愿、念佛三者不能绝对的把它分裂开来,绝对的让一个人去专修信愿,绝对的让一个人去专修念佛,甚至把这个方法推广到人人都这样做,这是不对的。


要知道,要看根基而定。这个人确实是根性很利,就给他解法,通过正知正见的培养,然后把他的信愿建立具足。一部分人是通过解法建立他的信愿,再通过念佛增强他的信愿,最后使信愿具足了。还有一部分人,是通过念佛念到一定程度,知道求生极乐世界的好处了,确实在这里深得利益,然后又建立了真实的信愿。所以根据这不同的根基,我们要给众生不同的法药。比如说这个人他念佛、缺少信愿,那好,回过头来补一段信愿,然后再念佛,信愿增强了,再回过头来,再把信愿补一补,通过这样反复几次,使自己信愿足了。有的人信愿已经非常足了,能够万缘都能放得下,那你就不要再让他去搞信愿,要老实念佛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。


所以我们不能把信愿和行完全的割裂开来,引导所有的众生都偏向于行,或者引导众生都偏向于信愿,这样会误导一部分众生。所以我过去给大家讲念佛,我也跟大家说了,我只是教教大家怎么样念佛的方法,我没有让大家就是念佛,其他的信愿什么都不要了,我没有这样告诉大家。我记得过去讲法的时候,我跟大家也讲过,你们念佛为什么念不好呢?信愿不足啊,为什么信愿不足呢?十善业基础不够啊,为什么十善业基础不够呢?可以说《弟子规》里的心态你不具足啊,就是这个道理。我引导大家念佛,也是让大家通过念佛察觉出自己的缺处,不足之处,把它找到以后把它补齐,补齐了以后再好好念佛,是这样的。所以我这里建立了几个班,像无量寿经七班、百日无量寿经七班,还有正知正见培训班,还有十善业基础学习班,也就是通过念佛,你能查出自己的不足之处,看看你缺什么就到哪一个班去学习,把自己的这课补足了,就是这个道理。


所以我虽然向大家弘扬念佛,但是也顾及到了大家的信愿、十善业基础以及正知正见,以及诵读《无量寿经》,这都顾及到了。所以我们大家不能把信愿念佛割裂开来,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。我们念佛人,修净土法门的念佛人,我们临时去解法,临时去读经,临时去打基础,大家一定要记住,这是一段时间,是补课的。补完课之后,最后还是要回到念佛上,所以念佛不能扔。其他补课都是一段落,一个段落,这个大家要明了。


「同修提问:」是否不用念佛,专修信愿?


「佟老师答:」要知道,不能把它绝对的说不用念佛、专修信愿,不可以这样的。你专修信愿,到最后可能是一场空。你那个信愿为啥一场空呢?那信愿达不到那个标准,那就是一场空,临终一个杂念你就完了,这就是一场空。所以说这个念佛和信愿不能分割开来,要重点突出,哪里不足补什么,信愿行三资粮我们要共同重视起来。



「同修提问:」另外陶老师讲诵经是管信愿,念佛是提高品位的,难道念佛就不能提升信愿吗?


「佟老师答:」这一点刚才我已经给大家讲了,要知道有一部分信愿,有一部分人一部分信愿是通过念佛才提升的。如果说念佛只是提高品位的话,也不尽然的,念佛是能提高品位,但是它还有提高信愿的作用,所以这一点大家不能忽视。


另外这里,一谈到这里,这里又有可以说是很为难之处,讲法到一定时候确实有难关,所以这个问问题的人在这里总是「陶老师,陶老师」,问的这问题我答还是不答呢?答又怎么答呢?大家要知道,在佛法里,第一,这里有一个和谐的问题,我们人与人之间、同修与同修之间,甚至讲法者与讲法者之间,都需要和谐。这里,比如说我跟陶老师,可以说这是很好的道友,在我的内心里确实,在他讲的法中,我的心里其实也在闪光,确实有很多的点,祖师大德以及别人没有说得出来,他说出来了,我从内心里很佩服,很赞叹。确实是这样的。


这里「要想佛法兴,唯有僧赞僧」,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?要知道,人与人之间的赞叹,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和谐,这是非常好的。可是到了一定的时候,比如说涉及到一个真理的问题,那在这个时候,我们又怎么做呢?所以这是通过这里我心里的难点。也就是涉及到陶老师所讲的法,我也可以说把陶老师抛开,把人抛开,我们只是剖析法。可这里有一个弊病啊,我虽然说给大家剖析法,可是大家总是拿我跟陶老师互相去比对,甚至互相制造矛盾,甚至说互相制造人我是非。要知道,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,这是极大的错误呀。所以说念到这里,我觉得很为难,我要把真理,也就是正确的意思给大家讲出来吧?大家恐怕又误会,好像我跟陶老师又在搞什么斗争。要知道,佛法是切忌争斗的。为什么为难呢?你看,讲出来,大家从搞斗争的角度去理解。其实在我的内心里,没有一点斗争啊。可以说要在世间法,在我的内心里把陶老师当作好朋友,在佛法里当成好道友,我在这里根本就没有内心的争斗。可是这里又恐怕大家从这个角度去理解,这样就把我置到了一个十字路口,我是讲还是不讲呢?如果我讲,把真理讲出来,可能又会得罪一批人,甚至得罪一批拥护陶老师的人,可是我不把真理讲出来,我又怕误导了很多人,这是我的为难之处啊。如果我不讲出来,知道这个真理不给大家讲出来,让大家走错了路就走去了,如果要是这样做呢?这样做,我仔细对照对照自己,这又变成了「秃居士」,如果说我把这个真理讲出来呢?可是这里又怕破坏了和谐。所以在真理和和谐之间,这个取舍实在是有点困难。经里又讲「护持正法,不惜身命」,但这里我又问一问自己,难道说为了和谐把真理也可以磨灭了吗?但又不是这样的。所以在这里,我跟大家要说得明白,这里虽然说问话提到了陶老师,在分析问题的时候,我们要抛开陶老师。我们只是在法上把这个问题搞清楚、搞透彻,能够让无量的众生,能够走一条正确的路,能够树立正知正见,这是我内心里的意思。希望大家不要从人我是非上去分别,不要从人我是非上去对照、搞对立,这是错误的!我相信,如果我所讲的哪句错了,如果陶老师要是给我指出来,甚至说给讲出来,跟大家讲出来,把大家引到正确的道路上,使我没有造那么大的业,使我没有去错误的引领众生,我想我是非常高兴的。同样一个道理,我想陶老师也是这样,也应该是这样的。


所以我们在人与人之间,不应该去搞一些对立、去搞一些是非,所以大家也不能在这里去搞是非。所以我这里的观点,比如说跟陶老师有些不相符的地方、不一样的地方,所以大家不要从是非的角度去搞对立,希望大家只是选择正确的法,就可以了。这样我想陶老师也好,我也好,都会特别心安,它是这样的。


为什么讲到这的时候,我要跟大家说这些呢?是因为上一次对于陶老师所讲的这八盘光盘,法师也非常赞叹,我也跟大家说了,我也非常赞叹,因为过去也常常听陶老师讲法。有人把陶老师讲的这八盘光盘给了我,我任意抽出一盘看一看。看一看之后,说句实话,我对我上次的对陶老师的赞叹,这是没有错的,但是有些道理没有给大家说清楚,又恐怕这个赞叹又把大家给误导了,所以我这里所讲的涉及到法的内涵方面,我只是从法的真实义,真正的内涵的角度,能够给大家讲出来,大家可以去分析,可以去择取。不然的话,大家一旦理解错了,这里就会造成很大的后果,甚至障碍往生,这就麻烦了。


所以这里,陶老师讲诵经是管信愿,念佛是提高品位,对于这句话,大家不要误会。大家想一想,诵经是管信愿,诵经它不管品位吗?念佛是管品位,难道念佛不管信愿吗?大家想一想,看是不是这个道理呢?念经它能帮助大家提高信愿,但是也要注意,它也能帮助大家提高品位。念佛不但帮助大家提高品位,而且也会帮助大家提高信愿。对于这个观点,我们大家不要片面的这样理解,如果片面的这样理解,绝对的错误。所以说我听法跟大家是不同的,不管听谁讲法,我是依法不依人的去听,是这样的,不管是谁,哪怕是法师讲的法,我也依法不依人的去听、去选择。所以我在这里,我感觉到很受益。大家你看,从跟我接触也好,甚至听我讲法也好,我们都知道,法师过去都很提倡三时系念,大家知道,我从来没搞过一次三时系念。法师过去宣扬灾难的事,谈到灾难的事,我从来不跟别人宣扬灾难的事。比如说法师在讲法当中,说吃肉也能往生,我没有劝导大家都去吃肉。比如说法师在讲法中,说吃大蒜能解毒,做菜放点葱花,放的量比较少没有关系的,我从来没有向大家宣扬要吃大蒜、吃葱,我没有这样去宣扬。我们大家要知道,法师所讲的吃大蒜能解毒,吃葱蒜一类的五辛,做葱花时、炝锅时,量用的不是那么大,不会起那么大的作用,要知道这是对准什么样的人?第一个,是未学佛的人;第二个,是刚要学佛,还没有皈依;第三个,是皈了依了,还没有受五戒;这是面对于大众而讲。要不然有很多人一吃素不习惯,你可以有个过渡。大家要知道,对于我们受五戒的人,还能再去吃五辛吗?对于出家人而言,还能去再吃五辛吗?不能啦。印光大师说了,受持五戒时,再食五辛,这有一层罪过。所以我们不能去吃,我们受五戒的人不能去吃。所以不能听到法师说这话,把所有的人,包括出家人都拉来吃五辛,如果这法这样去理解,那岂不错了吗?所以我们大家听法,要依法不依人的来吸取。法师后来也讲,没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,还是要执持小乘戒,不要搞得将来堕落三途,怨我没把话说清楚。你看法师虽然说讲《华严》,讲大乘,到最后,为什么又讲了这一句话呀?我们大家听不明白不行啊。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,从这一点上看,我们听法师讲法,不能把意思会错,不能障碍自己的修学,这是很重要的。


另外,法师所讲的法,我们仔细观察,别人都胡乱的更改、删减,这样也不行啊,恐怕那法到我们听到以后,恐怕是残缺不全的,一旦哪句话错了,我们理解错了,那岂不坏了吗?所以听法师讲法,也要依法不依人的去听。那同样一个道理,法师赞叹的人,也要依法不依人的去听,不能说一赞叹,我什么都听、什么都吸取了,这样也不对。所以说要依法不依人的去选择,选择法,包括听我所讲的也要依法不依人的去选择,如果你这样选择就对了,这样选择叫依法不依人,这样你就不会受影响。否则的话,可能就会受影响。所以这里,我们要知道依法不依人,这是贯穿在我们学习的始终。


所以这里所讲的诵经是管信愿,实际上它是也管品位。我们要知道,念佛深浅决定着品位,这个深浅是指我们内心清净的程度,大家想想,我们念佛越深,心越清净,念佛越浅,心清净程度越差。同样一个道理,我们念经、诵经,诵经也是这样,越诵经我们清净心程度越深,我们往生的品位就会越高;我们诵经少,我们清净心的程度低,往生的品位也会低。诵经和念佛,大家要知道,它的深浅都决定着一个人往生的品位,不是专门念佛是提高品位的,诵经是提高信愿的,不是这样的。


大家要知道,诵经可以提高信愿可以提升一部分,那最重要的提高信愿是什么呢?我告诉大家,是解经,解经是提高信愿的。要想提高信愿,要以解经为主,不是诵经。这里的诵经,当然说看他怎么理解,我们一般说的诵经指的是戒定慧一次修成,把《无量寿经》比如说我们读三千遍、一万遍、十万遍,要知道,这也是增加品位的,一小部分是增加信愿。解经才是真正的增加信愿。这样的诵经和念佛都是增加品位,它是这样的。是这样的,这里又有啥呢?诵经既能增加信愿,又能增加品位;念佛既能增加信愿,又能增加品位。所以说,信愿行三者相互含摄,绝不能把它分裂开来;分裂开来,你必受损失,可能会影响你往生,障碍你往生。但是你可以侧重不同,也就是看看自己哪里不足,我可以侧重的来学习哪一个方面,可以是这样的。所以说「诵经是管信愿的,念佛是提高品位的」这是不完全正确的,这样会误导很多众生。


那有的人会说了,这个法师看过的了,法师都没有说什么,法师都非常赞叹,到你佟老师这你这样说,你这不是跟法师做对吗?大家想一想,我内心里没有对立,我这里,并不是有跟大家做对的心,没有啊,目的在哪里呢?为了广大的众生,为了真正想求往生的这一部分人。不能偏执到一面去。偏执到信愿这一面里来,到最后可能会落空;偏执到念佛这里来,到最后也可能会落空。所以在这里一定要看自己哪里不足,补充哪里,这就对了。



「同修提问:」我们再往下看:读经就不能提升品位吗?


「佟老师答:」刚才我跟大家讲了,读经也能提升品位。


「同修提问:」再往下看:如果是不认识字的老人不会读经,又如何求生极乐呢?


「佟老师答:」所以,不识字的老人要靠啥呢?要靠别人给他讲述,哪怕是一句话、两句话的内涵,他听懂了,比如说有人给他讲,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不老、不死、不病啊,能够成佛呀,能够回来救度众生。可能这位老人听到这一句话,他可能就对极乐世界就充满了强大的信愿力,然后好好念佛,可能这一生就往生了。如果说,把念佛跟信愿割裂开来,把念佛跟念经也割裂开来:「诵经就是管信愿的,念佛就是管品位的」,那这里这就矛盾就出来了,你看不识字的老人他不会诵经,难道说这一生,他就没有往生机会了吗?难道说他的信愿就建立不成了吗?所以大家要知道,对于这部分老人,如果要那样说的话,就会漏掉了。所以在这里更加反面证实,「诵经是管信愿的」这句话是有偏颇的,有偏差的。大家要知道,解经是管信愿的,不是诵经啊,诵经也管一部分信愿。所以我们大家,对这个信愿和念佛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,对读经的、诵经的功用,和念佛的功用也要有正确的认识。


在这里我们要知道,想建立信愿,要知道这是解经。想修品位的高下,这要诵经和念佛。这样理解就比较贴谱了。也就是你要想建立真正的信愿,要通过解经。即是说你诵经的时候,你这里也含有解,解经的时候也能让你内心清净,都是相互含摄的。所以说,不能单纯的分割开来,就是这样的。所以要想提高品位,就要多诵经、多念佛;要想增强信愿,就要多解法、多解经,多树立正知正见,用看破、放下的方法建立信愿。


「同修提问:」我们再往下看:自古似乎没有听说过读经与念佛之争,但看完陶老师的光盘后,同修们分成两派,一派赞成读经,另一派说念佛才是最重要的,两派都在讲应依法不依人,又都引用经典,到最后快吵起来了,也互相不能说服,所以祈请佟老师帮助,真正从法上化解此难题,才好让大家走上正修行路,很想听听佟老师对以上问题的开示。感恩老师。


「佟老师答:」这位同修所写的最后这一小段,这确实符合我的心声,所以大家听完课之后,不要把人对立起来,不要在人上分别、执著,不要搞这些人我是非,要怎么办呢?把自己的心能安住在道上、安住在法上,同样是依法不依人,如果你依的义理略有偏差,就会导致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,就会导致这个结果。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注意。


自古以来,确实没有读经与念佛之争,确实没有这样的。但古德讲「读经、诵经是为了摄心,念佛才有功德」,古德这样讲的目的在哪里呢?古德这样讲的目的是把,你诵经已经诵了很久了,信愿已经建立差不多了,甚至信愿具足了,然后再把你引向念佛。一句佛号这是最高法要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里教我们大家,要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」,我们要想念佛的这个心不能扔掉,念佛绝不能放弃。如果说放弃念佛去读经、去研教,甚至去解经,这是一时之事,就是临时的,目的是啥呢?目的是为了求往生,是为了把这句佛念好,目的是在这。当你信愿不具足的时候,确实建立信愿最重要,因为你没有信愿你就往生不了,建立信愿确实是非常重要。当你有信愿了,念佛最重要,因为念佛也能加强你的信愿,它是相互含摄的。所以读经和念佛不能相互排斥,如果相互排斥,这就等于一个人,比如说有一个兄弟俩,突然有一天他的弟弟跟哥哥说,他说他的母亲他说「这是我母亲」;他的哥哥说他的父亲他说「这是我父亲」;结果旁观者就听成他的父亲是他大哥的,是他这个大儿子的父亲,他的母亲是他二儿子的母亲,把父母分割开了,其实应该啥样的呢?应该是母亲是我们俩的母亲,父亲是我们俩的父亲,这样就与真理与事实相应了,如果说强烈的给他割开,这是不相应的。

所以大家听完陶老师所讲的光盘以后,也不要分成两派。我们大家,陶老师也好,我也好,以及我们大家也好,都是为了一个目的,是为了往生。我们大家是应该走向和谐,走向往生,走向法,走向道,这才是我们所应该做的。而不是在这里分别、执著,去搞斗争,不是这样的。纵然这些法讲得略有一点偏差,但是大家也要知道陶老师弘扬《无量寿经》这绝对是没有错的,大家去读《无量寿经》也绝对是没有错的。如果念佛的去排斥《无量寿经》,念《无量寿经》的去排斥念佛,这就错了,大家想想那你还能往生吗?只要你去排斥,这就是诽谤正法,诽谤正法你还能往生吗?所以这两方面的人,同修不要吵闹啊。


但是在目前来讲,因为陶老师讲的,看到了大家的病根,我也看到了,确实大家的信愿不足。信愿不足体现在几个方面,第一,你十善业基础打不好,这是你信愿不足造成的;第二,你没有达到真信切愿;第三,你没有把这句佛念好,这确实是信愿不足造成的。所以我们大家补足信愿这一课非常重要。补足信愿,要用解经、解法的方法,信解行证里要重在这个「解」字上,帮助你建立信愿。信愿建立了,开始行,行放在哪里呢?诵经,诵《无量寿经》和念佛,这是「行」,大家要知道这是行法。在行法里又含摄着信愿和解,在解法里又含摄着信愿和行,只是偏重不同。所以说大家,确实是大家现在在这个时代,确实是绝大多数人都缺乏信愿,那怎么办呢?要多解法,看破、放下,树立正知正见,你像我成立的正知正见培训班就是在做这个事情,这是信愿这方面。


你要想修行,就是诵《无量寿经》和念佛,这是修行啊。诵《无量寿经》和念佛,如果你杂念多的时候,要以诵经为主;如果你杂念特别少了,要以念佛为主;你可以这样做,何必把这个念经,诵经和念佛生要给割裂开来,两个打架呢?没有必要啊。


所以这里,解法是管信愿的,诵经和念佛是以管品位为主的,以管品位为主。但这里也会增强信愿,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大家虽然听到了这些法,能细致的把它解透了,但在这里我觉得就不要再互相排斥了。可以说陶老师讲的很多都非常非常好,而且有很多都值得我学习,我也在学习。我们不能看到这里,这一点儿,对陶老师或者有其他的异样的想法,不要这样去做。大家一定要知道陶老师所讲的,确实很多都能帮助大家建立起信愿,这也是大家所缺乏的。在这个诵经和念佛这块儿,我们能够正确的引导,正解的能把这个纠正过来,把我们的思想观念纠正过来就可以了。所以我劝大家,陶老师所讲的这些法还要好好的去听,因为里边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需要的,有很多法我们都需要。


而且诵读《无量寿经》,大家也要去好好去诵读《无量寿经》,即使你信愿够了,你再去诵读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修行。杂念少了,再回到念佛上,这也可以的。如果说你信愿不足,你就去看《无量寿经》的解释;《无量寿经》的解释,《弥陀经》的解释,甚至说五经一论的解释,都可以。信愿不足,从解法上下功夫;信愿足了,从诵经念佛上下功夫;一定要掌握这个原理。


所以说大家听完这些法,通过我讲的这段,今天我回答的这个问题,我想应该能够化解大家心中的这些疑问。这样一来,大家按照正确的法,根据自己的根基去做就可以了。不要在我与陶老师两个人上还要互相对立,互相矛盾,没有那个必要。大家想一想,我们人生就这么几十年,我们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搞这些对立啊?我的宗旨就是这样的,我这一生不跟任何人对立,除非谁障碍了正法,我只能给大家提供正确的佛法,不受其障碍而已。这一点是为啥?是为了大众,在这里不是个人之争。所以大家一定要正确理解。


我们看在这个时代,在社会上,眼看这个正能量就越来越下降,所以在这个时代提倡正能量,如果说大家不提倡正能量,你看提倡正能量,有些没有正能量的人,他就会不舒服,他就会反对,那难道说我们不提倡正能量了吗?那在佛法里,现在是一个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年代,难道我们不提倡正知正见、佛知佛见吗?所以大家要知道,在提倡正知正见的时候,正知正见最重要的时候,要知道和谐放在第二位,把真理弘扬给大家这是第一位,这样才符合护持正法不惜身命。不能说为了和谐,连这个正知正见也不弘扬了,真理也不弘扬了,这是错误的。即使不和谐,大家也要清楚,不是我跟大家不和谐,是大家跟我不和谐,是大家跟这个真理在较劲哪。所以说我学习佛法,与大家学习的起点这是不同的,我是依法不依人的去学习,不管是谁,如果讲出来一个法,讲出来一句法,我都要依法不依人的去吸取,都是这样做的,希望大家也能这样做,这样做才能够真正的受益。


「同修提问:」下面我们看下一个问题:佟老师您好。听说法师在「二〇一四净土大经科注」中赞叹了陶老师,但我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网站的点播里找到第二百一十四集,发现赞叹陶老师的部分被删除了,这是为什么呢?难道法师讲的经可以如此删节吗?仔细查看发现网上有不同的版本,时间都不一样,看来确实是被人剪辑过的,这样的话,今后听法,要如何听呢?请佟老师开示。


「佟老师答:」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,法师赞叹陶老师的话不能随意的删除啊,如果说随意删除的话,这要负很大的因果责任啊,会障碍了多少众生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啊。我们都知道「错下一字转语,堕五百世野狐身」,如果任意的删减,这个所造的罪业,比堕五百世野狐身的罪业,更要重不知道有多少倍啊,百千万亿倍都不止啊。所以说我劝任意删减的人要知道这个因果,不要随意的删减哪,这样的话,也会害了一大批人哪。


所以说通过这一点,我们更要提起警觉,即使听法师所讲的法,也要依法不依人的去听啊。如果这样的删减,也会出现偏差呀。比如说法师所讲的,过去所讲的灾难的事,法师为什么会那么讲呢?是有人给法师提供的信息出了毛病,有人给法师提供的信息说,「美国太空总署发表的从三维空间到四维空间转化」,我们仔细查阅,根本就不是美国太空总署发表的,而是日本的大仙儿所说的。你看把这样的话套上了美国太空总署,也就是科学家们所研究出来的,把这个信息提供给法师,那大家想想,这信息提供错了,那法师有可能就会讲错了啊,这个错误这不在法师啊。所以说我为什么要劝大家,听法师讲法也要依法不依人的去听,这绝对是没有错的。所以从这里看「任意的删减」,我们更要这样做,我希望大家要依法不依人哪,不要受害啊。


这些问题都涉及到陶老师。现在陶老师和我的回答问题,好像成了大家的焦点了。所以大家在这里一定要和睦,在和睦的基础上弘扬正法。既然这里总是把这些做为焦点,我在这里劝大家要从法上去认识,索性我就再给大家再讲两点,讲两点还是这个目的,是让大家能够正确的依到法上,是这个目的。


这个依法不依人这句话是非常非常重要,我在这句话上我觉得我太受益了。比如说,过去在法师讲的密集的修行当中,法师也曾经提过,你能把《无量寿经》一天读二十遍、三十遍吗?有这样的话。你看大家听到这样的话,可能就会把《无量寿经》一天读二十遍、三十遍,这样理解对不对呢?不一定正确呀。法师讲密集的修行,意思是啥呢?意思是你能一天不间断的读《无量寿经》吗?这是法师的用意,至于读二十遍、三十遍、五十遍,至于这些要酌情而定,我们不要追那遍数。法师的用意是不间断、密集的修行。所以在这里大家想想,一天要把《无量寿经》读二十遍、三十遍,那念《无量寿经》的速度要相当快,甚至有的半个小时,甚至有的三十五分钟、四十分钟读一遍。我在这里告诉大家,我们真正的修行读《无量寿经》,不能太快呀。因为太快你就要绷头,如果你一天读两遍、三遍你不会受病,为啥呢?其他的时间你放松下来,就像这一个拳头,我攥个两小时,我每天都攥两小时、三小时,就使劲这么攥着这个拳头,每天都攥二、三个小时,我不会做病。大家想想,你要这样使劲攥着这个拳头,你攥个一年,攥个两年,你看看会不会做病啊?那就会做病啊。同样一个道理,你要是绷着头诵经,你诵个两部、三部一天,好像没有什么问题,你要是密集的薰修,从早到晚不间断的在诵经,你不能过快啊,不能求遍数啊,因为你一过快就要绷头,你可能感觉不到绷头,实际已经在绷头了。时间久了,对念经、念佛这都是很大的障碍,特别是你要再得神经衰弱了,障碍就更大了,怎么样检查你绷头了呢?你初期的时候,是睡眠渐渐的质量不好,渐渐的都是浅睡眠了;再渐渐的睡眠不好了,也睡不着觉了,睡觉不解乏了;再渐渐的你就睡不着觉了;再渐渐的你就神经衰弱了,百病丛生了,你身体不支了,支持不住了。你怎么修道啊?佛说身安则道隆,你身体不安了,你怎么修道啊?所以大家千万要记住,诵经绝不能快呀,一定要慢慢的诵啊,这一部经一百一十分钟一百二十分钟,甚至时间更长一点这都可以,绝不能过快,你要说我一天就诵二、三部,我保持到终生,那可以,你快点也没事,但是快点有的也会做病,为什么会做病呢?他诵经时候绷着头,不诵经了,他想事还是绷着头,对于想事多的人,加上诵经,加上想事,这一天他还是会做病。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,这又有修行过来的人才会懂这一点,这是经验之谈。所以我在这里劝大家,不要追求遍数。所以说我刚才跟大家讲了,听法师讲法,我也要依法不依人的去听,这就是依法不依人。有的人会问了,你有什么根据呢?根据就

是「外若迟缓,内独驶急」,不缓不急这就是根据,「外若迟缓」是放松,指的是这身体要放松,「内独驶急」是念经、念佛不断,不能泄劲,就像唱歌一样不能凉调,就这个道理。就像打太极拳一样,这个内劲不能泄掉,不能断劲。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到,这就叫依法不依人的去听。如果听法师一讲,你能一天把《无量寿经》读二十遍、三十遍吗?好,你就追求这三十遍,猛的去读,你读着读着,做病了,你可能还会怨法师,这你是大错特错,是你不会听法,没有听懂法师讲法的用意在哪里。这就是依法不依人的去听,要跟我们现实结合起来,跟现实结合起来这叫契机,跟经典结合起来这叫契理,这样既契机又契理,这才符合于修行。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,这是第一个问题。


第二个问题。我也听了一段陶老师所讲的,当然说我谈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们再抛开陶老师。这里在这八盘光盘里,所讲的有几句话大概是怎么样念佛,怎么样都摄六根,这个念佛要一边念佛,一边听清佛号,「然后再观想阿弥陀佛这四个字」,我在这里告诉大家,你一边观想阿弥陀佛这四个字,一边念佛听佛号,开始的时候感觉好像是挺摄心,这是从经验上来讲,可是实际上这里会有很大的弊病,弊病在哪里呢?因为你念佛,你一边观想这四个字,你启用了眼根,启用了眼根以后,你这个眼根一启用,观察的能力,就是不管是内观还是外观,观的能力,用眼根来观的能力就增强了,当你念佛修行功夫加深时,魔来干扰时,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境界。我实在的跟大家说,各种各样的境界一现前的时候,你很难逃出魔掌。也就是说,你想摆脱这些境界,你恐怕摆脱不了。因为根据我的了解,全国各地这么多修行人,由于自己的正知正见和十善业的基础不足,到时候,你心是念得清净一些了,这些境界一现前的时候你对付不了,对付不了就容易着魔。如果你是听佛号,这里魔来干扰的时候,还有不同的声音,各种各样的声音就会现前,你得不理这些声音,你才能过这一关。声音想不理它比较容易,境界也就是眼睛所见到的境界,眼根所见到的境界,你想不理它非常难,所以说我劝大家不要启用眼根,不要一边念佛一边观想这四个字,这是第一点。


第二点,你一边念佛听佛号,一边观想这四个字,这个观想只是帮助你摄一下心而已,到最终还要把这个观给舍去,但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难舍,为啥呢?你启用了眼根,启用眼根已经成了习惯,各种境界来干扰你的时候,你这个习气一下就出来。所以我劝大家不要启用眼根。


如果启用眼根的话,尚且不如十念法,因为十念法是心里数数,它并没有启用眼根,不启用眼根,魔就很少用各种现象和境界来干扰你,你就等于避开了很多眼根所看到的境界。你心里数数,这个十念法,心里数数,将来想放下的时候比较容易。你启用了眼根,想放下眼根的时候不容易。如果说你真正的修行过来,你才会了解这些。所以《弥陀经》上告诉我们要「执持名号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「执持名号」让你听清佛号,并不是让你观想佛号,并不是让你观想「阿弥陀佛」这四个字。大家想一想,「阿弥陀佛」这四个字是从印度的梵音流向我们中国的,比如说在印度要是没有汉语的话,「阿弥陀佛」这四个字是不是音哪?音声哪?你看印度过去佛在世的时候,那些人念佛,他是观想这四个字吗?「阿弥陀佛」这四个字这是汉语,佛讲的是音声,这个音声主要是在听,听清佛号。《楞严经》上讲「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」,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「反闻闻自性」,它是耳根圆通,耳根一摄受住,六根就都被摄受住了。六根一都摄受住,这叫「都摄六根」。如果说你在听佛号的时候,你还在计数,一、二、三、四,还在计数,你看你听清佛号的同时,还在计着一二三四,这是啥呢?这是还没有达到真正的「都摄六根」,你看你的心还在计着数,听着佛号的时候还在计着数,这是「都摄六根」的前方便。同样一个道理,你念着佛号,你一边观想「阿弥陀佛」这四个字,你看一边听清这个音声,一边观想着这四个字,这还没有达到真正的「都摄六根」,你的心被听分来一部分,也就是用一部分耳根,又用一部分眼根,它是这样的。这就跟大门似的,这六根就像大门似的,比如说六个大门,你进一个房子,你是不是得从一个大门进去啊?你开始的时候,你使两个大门,往两个大门那儿走,到最后你还得舍去一个,你得从一个大门进来。所以要知道,你用眼根观想佛号这四个字也好,你数数也好,这都是「都摄六根」的前方便。但是数数比启用眼根观想这四个字要好得太多了,这里可以避开以后的很多的着魔现象,因为我们这个眼睛无始劫来习气都非常重,可以说这个眼睛这个习气,眼根的习气像个贼,像个大贼,无始劫来薰染的这个习气。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最好用听佛号的形式,关闭眼根的这个习气,那对我们的修行帮助会很大。所以这也是一个问题。我讲这些供大家参考,你要说我就喜欢用眼根,我偏要用,偏要用你就用,你念佛的功夫念得不深,当然说也能帮助你往生,但是也分了心。如果你念佛功夫深了,说句实话,你比别人容易着魔的机率就高了,就是这个道理。


所以这两个点,是我为天下的苍生所忧虑的。今天我讲出来了,我也就不忧虑了。你听了,你能受益更好,你说我偏不听,我念《无量寿经》就要快,我念佛就要观想这四个字,那你就去观,你就去快,我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现象。话我给你讲清楚了,就像你得了病了,我把药给你了,吃和不吃那是你的事,不是我的事。如果我要没有把这个,明明看到大家未来可能受到的磨难,如果我现在没有把这个事情跟大家阐述明白,可能未来大家受到磨难的时候,我可能会后悔,会后悔我当初为什么不给大家讲呢?我也可能有个借口,不跟大家讲,我为了和谐,那我就会又问自己了,为了和谐,难道说连众生,连真理都不要了吗?为了和谐,难道说对于众生,未来所受的苦难也不顾了吗?所以说,我怎么样问自己,怎么样来推敲,也要把这些心里话,这些真理给大家阐述出来,也代表护持正法了。大家即使都不听,没有一个听的,我的责任,我的心发出来了,《楞严经》上讲「发意圆成,功德圆满」,我的发意可以说,从我这来讲,自心来讲,圆满了,用不用那是大家的事,大家随意去选择,你用了,我也不高兴,你不用,我也不烦恼。这样,从我这来讲,问心无愧了;从护持正法的角度来讲,也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了。这是我要给大家阐述的问题。所以说,也是警告大家千万不要走错了这个路。


节录自 净土正果讲堂网路问答 第8期 (精华字幕版) 佟爱国老师主讲 

https://youtu.be/oAh8_DruS_A



2021年2月13日 星期六

佟爱国老师:为何念佛多年仍然不得力的根本原因(重要)


 

「居士提问:」感恩老师的开示。下一个问题是:自佛七开始也始终参加念佛,但妄念烦恼较多,不能伏住,信愿不坚,甚至念不下去了,该怎么办?请老师开示。


「佟老师:」好,你坐下吧。


这个问题不但是一个人的问题,它还是多个人的问题。烦恼越多,你肯定很难念下去。我把我刚才开始要给大家讲的,然后没讲,这直接就回答问题了;我就把我所要讲的融到这个问题里来给大家解答。


我们念佛,我粗略地把念佛分为两类:一类是真念佛人,一类是结缘念佛人。你们大家想做真念佛人还是想做结缘念佛人?


「众居士:」真念佛人。


「佟老师:」都愿意做真念佛人。如果你们想做真念佛人,这里是有方法的,你要懂方法。真念佛人跟结缘念佛人是不一样的。


我们看有些人也喜欢佛法,在路上遇到一只猫、遇到一只狗,他就为它念几句佛号。有的人是以自己的事业,以自己内心里的名闻利养为重,甚至说以自己升官发财为重,他也念一念佛。我告诉大家,像这样的念佛都是我所说的这个结缘念佛里的,也就是说,跟阿弥陀佛结一结缘。这一生能不能了脱生死呢?不一定。这一生能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益处呢?不一定。这一类一般叫结缘念佛人。


我说这个结缘念佛人,大家可能都很明了。但是我说的这种是比较浅的。你们在座的各位也许会说,哎呀,我可不是那种人,我可是真想好好学佛。真想好好学佛,那你是属于结缘念佛呢?还是属于真实念佛呢?我要在这里给大家划个界限,希望大家以后念佛能够检查自己。


我们大家大概念几分钟佛,我告诉大家停的时候,大家突然停下来。然后什么妄念也不要打,来体验一下心中唯有一句佛号,这句佛号突然不念了当下的感受。我想让大家体验一下。


好,我们开始念佛。


(佟老师带头与大家共同念佛)


「佟老师:」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大家可以闭上眼睛,大家一定闭上眼睛,马上就管你自己的心,其他的什么都不管了。


「佟老师与众居士:」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


「佟老师:」我跟大家说话的时候,大家不许睁眼,一定要体验一下佛号一停止的心里状态。


「众居士:」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……


「佟老师:」好,停。


大家闭上眼睛体会一下。


(众居士闭眼体会了一会儿)


好,大家睁开眼睛。大家在念佛刚一停止的时候,大家有没有体验到自己也没有念佛,但是对自己的心还清清楚楚,什么念头也没有进来那种状态,有体验到的吗?


「众居士:」有。


「佟老师:」大家能体验的到吧?甚至你体验不到,过一会儿妄想来了,起码过一会儿妄念来之前的这几秒钟,一秒钟、二秒钟、三秒钟,是不是也有这个状态存在啊?


「众居士:」有。


「佟老师:」大家明白这个状态吧?我们管这种状态,我管它叫「清净无为的开始」。这是我给它立的名词,也就是我立这个名词是为了让你们能体会到。


比如说从这里开始,心里清清净净,一个妄念没有,还特别清楚,心里清清净净一个妄念没有,这是定。


对你自己的心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但是还没有别的妄念进来,你很清楚,这是慧。


当下的这颗心,就是一个定慧等持的阶段。我给它起个名词,管它叫「清净无为的开始」。这时,我们提起这句佛号,我们大家体会一下这个状态。我这儿说法,你们大家一定随着我所说的去体会。去体会,我说到哪,你的心就能达到哪个位置,这才好,那你这堂课就非常受益了。


我们大家都能体会心静下来、一个妄念都没有的那几秒种,是不是?
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
「佟老师:」我们仔细观察在这几秒钟里,如果能保持的时间长,比如说像我这样。(佟老师定定的样子,表演保持一会儿无妄念的状态)


看,在这段时间里,一个妄念没有,心里清清净净,而且看前边还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还没有一个妄念。甚至刚才这一刹那,你们大家坐到我前面,我都忘了,没有感觉了。但是看着你们了不?看着了,似乎能体会到那种视而不见的那个状态。好像虽然说历历在目,但是好像跟自己也没什么关系,是这个感觉,跟自己的心没有什么关系,这心保持得依然清净。如果这个时间能保持多久,保持得越长,说明你的功夫就越深。保持得越短,说明你的功夫就越浅,这是很重要的。


我们仔细观察,如果在这个清净的心地里提起一句「阿弥陀佛」圣号,比如说我,心特别清净,我把这句佛号从清净心中提起来,「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」大家看,我能在清净心中提起这一句佛号,而且这一句佛号不夹杂任何杂念,也就是说任何杂念都进不来,这时的念佛是不是特别清净?大家说对吧?


「众居士:」对。


「佟老师:」在这种清净的状态下,念这句佛号,虽念着这句佛号,「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」虽然念着这句佛号,大家观察观察,自己这颗心是不是仍然保持在清净的状态里?也就是说,在清净心中提起这句佛号,在念佛号的过程中保持这颗清净的心地,这个大家明白吗?


「众居士:」明白。


「佟老师:」大家如果明白这个,我粗略地在这里给大家划一个分界线,如果你念起这句佛号能够保持这颗清净的心地,「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」我能让它保持多久,就是坚持很久,想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比如说,从这里往上,这为真念佛人。


如果念个几句,甚至几十句,这一个妄念进来了,另一个妄念紧接着又进来了,这样的念佛,像我说的就类似于结缘念佛人,就是你在跟阿弥陀佛结缘。为啥呢?你的心地还不清净。从心地清净以上,这才为真念佛。


那我们大家这里有几个真念佛人?大家有吗?能达到这种真念佛的举手,就是我想让这颗清净心中提起这句佛号,在不断念佛的状态下保持这颗清净心,我能保持住,大家有吗?


「某居士:」有。


「佟老师:」好。那位老居士,好你站起来一下。你真能保持住吗?


「某居士:」真能。


「佟某师:」那你在平时的时候,经常这样保持吗?


「老居士:」是。


「佟老师:」是。


「某居士:」嗯。


「佟老师:」你对求生极乐世界的信愿力足吗?


「某居士:」很足。


「佟老师:」很足,好,你坐下吧。这样非常好。如果能这样保持下去,你念这句佛,可以说接近于真念佛呀。


如果在保持这颗清净心地,保持这句「阿弥陀佛」佛号的前提下,如果我们平时遇事了,遇着各种各样的事,也就是说我们遇事的时候,念佛可能没有念佛,可能心地还非常清净,如果这颗清净的心地能在遇事的时候,不被这些贪瞋痴所累,你的念佛才有真实的功夫啊。这个明白吧?就是任何贪瞋痴打乱不了你的清净心。也就是说遇境逢缘,在你的内心深处,不让它起贪瞋痴,这就是在世间法里行佛法,我们这句佛号才能念得好。


从这往上,好好地念佛,把贪瞋痴逐渐地息灭,断掉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我们才依次地入圣流,才能够成就我们的道业。《金刚经》上讲,「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当我们的心清净到这种程度的时候,虽然没有入圣流,但是也向这个方向迈进了。


我为啥把这个界线划到这儿,就是因为,在这颗清净的心地中提起这句佛号,或者说提起佛号的时候保持这颗清净的心地,我们能触摸得到,我们能感觉得到,如果往深了说,大家感觉不到,就着不上力。我说这些,大家还能感觉得到吧?是不是。大家说是不是?
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「佟老师:」大家能感觉得到,你才知道怎么修,你才会受益。


我随便拿一个东西,给大家举个例子。这个叫啥我也不清楚。我给大家举个例子,大家可能就会更明了。我们看这个(椭圆形的坛子),这面是尖的,中间是圆的,它这里有很大的空间,是不是?我们大家想一想,如果我把尖的这头冲下把它立到这儿,大家说立得住吗?


「众居士:」立不住。


「佟老师:」(佟老师表演把坛子尖头立在桌子上)是不是立不住,对不对?


「众居士:」对。


「佟老师:」(佟老师再次表演立这个尖头的坛子)是不是立不住?
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
「佟老师:」假如说,我们把这个尖端这块儿,跟这个桌面的接触处,是不是有个点?如果我们把这个点给作为啥呢,就像刚才我跟大家讲的,在这颗清净的心地中保持住这句佛号,在念佛中能够保持这颗清净的心,果真能这样了,我们把这个点、最下边这个点给当成是这个位置。(佟老师指尖头为那个点)


比如说从下面这个点再往上,比如说再往上整个这些个都是诸佛菩萨的位置,佛、菩萨、阿罗汉,也就是说圣贤人,比如说从这个点往上,当然说这个点这儿还有一部分,就是从入圣流还有一部分,比如说还有这么大块。


比如说还有这么大块就入圣流了,在入圣流之前,跟我们现在能体会的这颗心,这个顶点这块,还有一段距离。比如说,从入圣流一直到顶端,就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,「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比如说,这都是无为法,这是贤圣。我们从这个点往上,这是入圣流了,逐渐地入圣流,达到入圣流,然后达到成佛、成菩萨、成阿罗汉,这都是圣贤人。


我们所能触及到的,触摸到的,就是刚才我给大家讲的那个点,清净的心中提起佛号,在念佛时保持这颗清净的心地。


再往上,大家就体会不到了,但是大家粗略地可以体会,这都是诸佛菩萨、罗汉,也就是圣贤人。我们是在这个点上。大家想一想,如果我们保持在那个程度的时候才在这个点上,那往上修行必须得长久地保持下去,而且达到见思烦恼脱落,尘沙烦恼脱落,无明烦恼脱落,是不是依次往上修学呀?


这个大家明白吧?


「众居士:」明白。


节录自《如何念佛》之五:佛七答问 佟爱国老师主讲 
https://youtu.be/A5S7KivCvSM

佟老师示范「走路时念佛」的要点

 



「佟老师:」下面我们学习拜佛。

我们为啥要拜佛?我们供佛是为了见贤思齐,是为了我们像佛一样也能成佛。

我们为了能成佛,大家想一想,佛他是圣贤人,我们要拜他,这是啥?这是礼敬诸佛。我们在礼敬诸佛之前,必须要有诚敬之心。也就是说,这个心一定要特别特别地恭敬。如果用真诚心、恭敬心,你会获福。如果不用恭敬心,甚至心里用那种轻慢、反感之心,那你会获罪。所以我们拜佛之前,这个心一定要真诚、恭敬,这非常重要。

通过拜佛,我们能得到什么好处呢?

第一,我们这颗心能够把这颗真诚、恭敬的心发出来。

第二,能够帮助我们降伏我慢之心。

当自己的心,真诚和恭敬都发出来以后,它要表现在哪里呢?它要表现在自己的身体上,也就是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。这个行为,你看,我们这么一拜,这是对佛的礼敬,这一拜下去对佛礼敬。同时,把我们内心傲慢之心也降伏了,能够帮助降伏傲慢。

那除了这些,还有什么好处呢?我们通过真诚恭敬地拜佛,我们再念这句佛号,能帮助我们内心的清净,使我们比较容易得一心,能够帮助我们降伏杂念,这是在心里上。

在身体上,我们通过拜佛,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,同时把我们的身体也锻炼了,使我们身体气血通畅,身体能够恢复健康或保持健康。所以说,拜佛有很多很多的好处。

不但有这些好处,我们如果常常拜佛,这里还能增强我们内心里的耐力,使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百折不挠,耐力大增。总之,它的好处是无量无边。

下面,我就拜一拜佛,让大家看一下。

但只是有一点,我这臀部伏不下去,大家回去拜佛的时候,可以把臀部伏下去就行了。其他的我给大家演示一下,然后我一步一步再教大家。下面我给大家拜一下。

拜佛的时候,先站好,然后两脚基本上与肩平。当然说拜佛还有其他很多形式,我教给大家的是我拜佛的形式,这个大家明白吗?

「众居士:」明白。

「佟老师:」就是其他的形式都是对的,都是好的,但是,我这是其中一种方法。

这拜佛就像啥呢?必须得就像打太极拳一样,全身要放松,呼吸要调匀,也是这样的,在这种情况下再去拜佛。

下面我拜一下,先给大家拜一下。

(佟老师亲自给众居士示范拜佛,三遍。)

「佟老师:」大家看这样拜佛,可以吧?

「众居士:」可以。

「佟老师:」就是臀部没有伏下去。是吧?然后你们回去,随着拜佛时间长,能把臀部伏下去就行了。

这个拜佛虽然说全身放松,但是放松不能懈,不能把这劲懈了,它要内里还有一股劲,使这个放松跟内里那股内劲合到一起,它是相当柔和的。如果这股劲懈了,那就松得不好了,那就像没骨头一样,那是不行的。

这股劲不懈,这样使你拜佛时有一股内劲,有一股内劲在帮助你这种支撑。久而久之这股内劲在拜的时候就像啥呢?像有弹性似的,它是这样的。

第一步,就像我们问讯似的,这样,这是第一步。

第二步是啥呢?第二步,这个右手先下来,这是很用力的,整个这一个右手就把身体给支撑住了。

随之,两个膝盖就跪到了地上。

然后左手再放到前边,然后右手再放到前边,然后把头磕下去。

在磕下头的时候,两掌翻过来。

然后起来的时候,把掌一收,往过一翻,然后右手再回来。

然后靠这个手的支力,往起一站。这样再合掌回来。

这大家看清了吧?

「众居士:」看清了。

「佟老师:」我再给大家做一下。(佟老师示范)

这里要保持啥呢?有一股内力,有一股内劲,这个内劲不能断,不能断掉,包括起来这么合着掌,也有一股内力。这个内力不能断,就能够帮助你调身,它就像打太极拳一样,这是非常好的。

好,我们大家练一下?

「某居士:」佟老师,是脚尖着地,还是脚面着地?

「佟老师:」脚面着地。把头磕下去的时候,要把脚翻过来。

咱们冬天穿棉裤,臀部不好往下伏,等夏季就好了。

我们修学净土法门,因为这个拜佛还要融入佛号,这只是一个外表的形式在拜佛,可是我们内心里是啥呢?是这个佛号绵绵不断,而且听这个佛号还要不间断。你不能有偷停的现象,你不能有比如说松懈的现象。比如说我们这个头磕下去了,有的人磕下去以后,他在这块把劲断了,也就是磕下去之后,他在这儿停着歇着,歇着的时候就把这劲给断了。要知道,这个劲一断,就好像我们烧水一样,本来烧响边了,又凉了。这个劲不能断。就是我们在磕头整个过程当中它有一股内劲,而且一个头接一个头地磕有一股内劲不能断,就像打太极拳一样,这样才能帮助调身。

我不知道大家明白不明白?

「众居士:」明白。

「某居士:」老师,我还有话说,我磕头,就是把太极拳的劲用到磕头上。所以我能不能这么做?您给我指导一下,看对不对?因为打太极拳的时候是轻、柔、慢,然后我拜佛的时候动作也是这样的。但是我这里头有意念,就是缓缓上升的时候,耳朵听着「阿弥陀佛」,这样「阿弥陀佛」,里头是「阿弥陀佛」。按着「阿弥陀佛」的那个节奏,因为「阿弥陀佛」那个是有音律的,按着「阿弥陀佛」的音律去下,然后下去,下去然后还是按着那个节奏。因为你打太极拳的时候,不是有那个节奏嘛?

然后这样还是在念,然后这样,听到里边那个节奏到了点了,然后你再按着这个节奏再慢慢地缓起,这个速度是既匀、非常匀,打太极拳时候就这样慢。

「佟老师:」也就是你说的,这个速度就非常慢。是不是?我告诉你,因为特别我们修行,整个这个磕头,起到的一个非常大的效果,就是锻炼的目的,也就是身体气血锻炼。如果假如说特别慢的话,

「某居士:」不是特别慢的,一百零八个头,大约是半个小时。

「佟老师:」你看,像我们磕头,基本上一分钟是八到十个头,十分钟就是八十到一百。

「某居士:」我那个里头的节奏就是太极拳的那个节奏律。

「佟老师:」我说太极拳,我要的是太极拳里的外柔内刚。是不是?我要的是太极拳的这个劲,把它给不间断地用在我们磕头上,并不是要的它慢。因为如果太慢了,就达不到那个效果,达不到锻炼的效果。特别我们拜佛,不可以想着里边在走气。如果你心里注重在走气上,这是外道法。明白吗?

「某居士:」明白。

「佟老师:」因为这是修学佛法,跟非佛法它的区别就在这块。比如说练气功的他执著于气的走向,学习佛法的,绝对不管它,这就在这儿。所以说,我们借用的是太极拳那种外柔内刚,把这个借鉴过来。

一分钟磕多少头?随着岁数而定,也就是随着你身体状况而定。你比如说,比较年轻的,他就可以稍微快一点。岁数比较大的,然后稍微慢一点。总而言之,以什么为度?以你磕头这个喘气还能够基本平稳为度,既达到锻炼目的,然后呼吸还比较平稳,然后内里提起一句「阿弥陀佛」佛号,耳朵静静地听这句佛号。

如果你在磕头的时候,比如说跟着一些韵律来走,或者跟着我一下去时候念「阿」,然后念「弥」,然后念「陀」,也就是你身体的运动跟着你心里在走的时候,这样,以后你很难把它给分开。

所以,像我们拜佛的时候,耳朵听这句佛号是听佛号的,究竟身体到什么程度,不管它。它拜它的,我们听我们的,把它分成了两个。这样一来,无论你走路或干活,「阿,弥,陀,佛」……(佟老师给同修们示范拿摆放东西,边做事,边念佛。)你看,无论我干什么活,干活是干活,它干得快慢是它的事。我们念佛,听我们佛号是我们的事,你就容易分开。

如果你特别跟着节律走,久而久之你就很难分开。一分开,离了拄棍,你就不知道咋念了,容易达到这样。

所以说,我们念佛,在念的时候,这一句佛号它念它的,念佛的速度不变,听这句佛号听得清清楚楚,这个听不间断,呼吸基本上还比较匀称。在保持这个的前提下,你一分钟能拜多少次那就拜多少次,是这样的。

所以这里重点在哪儿?这句佛号在心里念非常均匀,而且不间断,用自己的耳朵听自己念这句佛号还要不间断。听的是什么呢?我们在拜佛念佛的时候,大家一定要记住,不能出声。因为你出声会伤气。只是心里念,嘴唇动弹。当你心里一念,用耳朵听的时候,要听啥呢?听心里那个无声之声。这个大家明白吗?没有声音的那个声音。你看,自己一念的时候,虽然说没声,你听着也有个无声之声,你自己会明白,要听那个无声之声。

第一个是念佛不间断,第二个是听不间断。要知道,这是整个拜佛过程中的主体。也就是说,我们主要修的是心,修佛就是修心,这个心在佛上,耳朵听清佛号不间断,这你就是在正确地用功。然后,再加上我们拜佛的时候内里有一股刚劲它不断,外面的柔和不断。

你看,念佛不断;听清佛号不间断;内里这个刚劲,拜佛时候身体内的刚劲不断;然后外面的柔和不间断。你看,这四点你达到了,逐渐你这个拜佛会越拜越轻松,越拜越舒适。所以我们过去在屋里一天都是三千拜,一个小时六百次,那是比较快的,因为比较能达到锻炼的目的。

掌握住这四点,我们这个念佛和听单跑一趟线,这个身体的拜佛又单跑一趟线,它俩不管它。我们先学会拜佛,把这拜佛拜熟了,然后再把佛号融进去。佛号融进去之后,我心里只是念佛,没想拜佛,佛还拜了。

要不然的话,拜佛跟这个佛号你老是配合,配合久了,你稍微这个身体哪块差一点,或者喘气差一点,它就会影响你佛号。如果那样的话,它不相影响。

所以说,要保持这四个不间断,在这里。然后这个拜佛就一次一次地这么拜。

而且这个拜佛,如果我们一天要拜很多佛,出汗了,特别在冷的时候,用毛巾擦擦前胸后背就可以了,不要脱衣服。这个衣服就是被身体汗溻干也不会坐病的,要不然的话会感冒。

而且这一次拜佛不能过长,还不能特别劳累,那不行。比如说我一次拜两小时,拜三小时,如果用我们拜佛这个速度的话,那是不可以的,因为那样会伤着身体。一次能拜半个小时,这就不错了。

如果像你那样的拜佛,比如说,那时间长一点倒是行,那倒是可以的,不过就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差一点,不过像你岁数大,还行。

「某居士:」这个拜佛和太极它们都连到一起要三个小时,拜佛和太极。

「佟老师:」你平常还打太极拳?

「某居士:」要六套太极拳,剩下是拜佛。

「佟老师:」我劝你这么大岁数,太极拳就不要打了,把整个打太极拳全揉和到拜佛上,这是有好处的。能够达到啥呢?也就是在晚年,念佛非常专。

因为我们练的是啥呢?我们知道,小乘阿罗汉,他要通过静坐才能入定,是不是?才能达到他那种境界。大乘法是啥呢?在行住坐卧之中都要达到那种境界。

这个磕头,时间不能过长,但是太短了也不行。太短了,你还没等出汗,然后就停止了。我们磕头,一定要让它出汗,出了汗才达到效果,达到调身体的效果。你能够放松,这么磕头念佛,你的身体逐渐逐渐就会恢复。

当然说,我把我的方法介绍给你们,你们回去可以该用哪种方法还用哪种方法。我说这意思。因为你感觉哪个方法好,你就用哪个方法。因为这个磕头它是一个形式,就像我们绕佛似的,它是有多种形式的,你用哪种形式都好。但最重要的是啥?是这个心要把它安住了,也就是,把这心安住在佛号上不间断,这个听不间断。

我们大乘法是在行住坐卧之中这个用功都不间断,这是大乘法。我们修学净土法门,这是大乘法。所以要把这个念佛给融到生活当中,无论行住坐卧,无论干什么,这一句佛号在心里绵绵密密不间断。

我们初期的时候,如果我们不念佛,我们就应该思维法。停下思维法,就是念佛,我们应该这样。我们要想行住坐卧、在一切境缘中都能够念佛,那我们必须这个心就执著上这句佛号,也就是完全在这个佛号上,久而久之就熟了。熟了以后,你心里能念佛,耳朵能听这句佛号,听得清楚而且不间断。在这种情况下,然后再做一切事。做一切事,得保持这两个不间断,就是念佛、听清佛号。保持这两个不间断,其他的你就可以随缘而做,磕头也好,绕佛也好,就是你身体的各种运动都可以,但是内心里这两点不间断,这就行了。这才能把念佛真正地融在生活当中。

如果这样练习久了,比如说我们磕头、运动能够干啥呢?能够增长我们的精气神,使我们的精气神能够充足。我们的精气神一足,你的心再能够专一念佛,向一心发展,可以说功夫到家的话,这个神识跟这个身体就可以脱开了。也就是说,靠我们身体内充足的精气神就能把我们的神识给送出体外。明白吗?

「众居士:」明白。阿弥陀佛。

「佟老师:」当然说这个功夫,这很深,我们一般人达不到,不能去追求,明白吗?不能追求这个功夫。

我们看那些大菩萨们,他们的神识跟身体可以想脱开就脱开,想进来就进来。就像我们进这个房子似的,我想出去了就出去了,想回来了就回来了。我们的神识也是这样,想住在这个身体里就回来了,不想住在身体里就出去了,它是这样的。你看那些大菩萨们,他这个神识那可以化很多身,他就具备这个能力了。

所以说,我们常常地拜佛,常常地运动,能够使我们的精气神充足。我们再一心念佛,能够使我们一心不乱。你看,只有往这个方向上发展,我们才趋向于道,趋向于真正的道。所以这个拜佛也是相当重要。

比如说你要打太极拳,它里面的招数很多,还容易分你一下心,又分一下心,还容易这样。如果我们这个拜佛拜熟了,那就好了。拜佛拜熟了,它就不容易分心。就能使自己的心全神贯注地听这句佛号上,而且不间断。

所以说假如说,我要不是为了看这个地球上没有人才,我要不是为了培养人才的话,我才不搞这些。我找个小屋,我就一天有口饭吃,天天地这样念呀、念呀,我跟你说,多舒服呀,真的,那简直身心都特别愉悦。它比世间的一切快乐都要快乐,它是这样的。所以说,我们把这个拜佛一定要拜好。

你们都会使这股劲儿吧,就是内里这股内劲。

「众居士:」不会。

「佟老师:」不会呀?你看,把佛号再融进去,是吧。这个佛号要是融进去的话。我不出声念,你们大家可能听不到。然后我就微微小点声,小点声这么一念,你们就知道我的念佛跟拜佛它俩是分家的,我拜一下你们体会一下。我先不出声,然后我再出声。(佟老师不出声地在心里默念佛号拜佛)这是不出声的。

然后我再微微出声,(佟老师小声地念佛号拜佛)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。尽量磬也不要,鱼子也不要,什么都不要。

「某居士:」自己拜自己的。

「佟老师:」重点把心全都收摄到自己的心中。自己的心里起:(佟老师不出声地在心里默念佛号)全融到自己的心中。

你看,你拜完佛以后,自己在哪儿都忘了,都不知道了。是不是?拜完佛以后,你看,自己在哪儿也不知道了。然后看看窗户才知道自己在哪儿。然后这个心全收摄到这个佛号里了。

像你说那有规律,它是因为毕竟就这一句佛号它就赶到这儿了。你比如说我要从这儿起,我这手下去,从那儿起(佟老师演示念佛拜佛),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是吧,不论我从哪儿起,自己的感觉,它跟这个身体没有关系。

总而言之这个念佛不停顿,我的听也不停顿。这个听根本就没在拜佛上。但是这一拜佛,因为气喘得不匀,它就会影响。但是练习久了之后,就不会了。练习久了它就不喘了。

你看,我们正常拜佛,应该停一下是吧?但是我们要为了修行拜佛的时候,就不停。让它这个劲儿非常匀称地来回使,让它不间断。你看,拜佛不间断,然后这个身体不停地在运动,这个心念佛也不断地在念,不停地在念,而且这个听全都听自己的佛号,也不停地在念。这里没有一念察知我念佛跟我身体的运动哪块配合上了,不察这个。如果一察这个,等于你念佛之中又分出来一个心,分出来一个心,观察自己念佛跟这个拜佛是否配合上。这等于啥呢?分心了,然后用的是二心了。把它变成啥呢?全是一心,都在听佛号。这个心里没有别的,全是佛号,拜多少佛了不知道,也不要数数。你看,你一数数,这又糟了。你只算好我一分钟拜几个,然后跟时间一计算,大概半个小时我会拜多少佛。然后我一看点就知道我拜多少佛就行了,就不要去计数了。你看,你计数还是一个拄棍,将来你还要仍它。对吧?

所以从一开始,就静静地在听自己心中的佛号。特别在这个时候,你静静地听自己的心里念的这个无声之声的这个佛号。在这个时候,你还得拜着佛。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诚敬之心的话,你还乱打妄想的话,那你就拜不好了。它俩就配合不好了。所以说,你能够真诚地这样去用功,然后自然就把妄想给伏除了。

你看,拜完佛,大家要记住,拜完佛这属于运动,有的时候出汗了,对不对?在这个时候不能一下就停下来静坐。要怎么办呢?拜完佛要绕佛。绕一会儿,然后你才可以静坐。就像我们长跑运动员似的,他跑完了之后全身是汗,在这时不能一下就停下来,一定要来回地运动运动,逐渐地停下来。这对身体有好处,不然的话会伤身体。

所以这是把念佛融在拜佛之中。假如说把这念佛再融到生活当中呢?那大家想一想,我拜佛也没有执著它,我都是住在佛号里。我这一天做什么事也没有执著这些事,都在佛号里,你看,你这个佛号这才叫不间断。为啥叫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?净念相继,净念,我们念这句「阿弥陀佛」,这就属于净念,净念相继就是不间断。

都摄六根,我们把全身心都听这句佛号上,也就是把我们的心力都用在听这句佛号上不间断,没有执著于其他的,没有分心。也就没有分出一个心跟我的拜佛配合上,没有分出这个心,这才叫都摄住六根。也就是我们耳根摄住了,六根都摄住了,这才叫都摄六根,然后净念相继。

如果我们分出一个心来,还要跟啥配合,这个都摄六根其实就差了一点,差了一个格。为啥呢?你还有一个分心。都摄六根,还没有达到真实的都摄。其实就是这个道理。

所以说,一定要把这个念佛融到我们的生活当中。不然的话,我们学佛这很困难。有的时候,做起事了,就把佛号仍了,把法仍了。学法的时候是法,念佛的时候是念佛。离开了念佛,离开了学法,一到生活中,法和佛号全没了。这样的学佛不会受益。甚至说受益很小。

所以我们要把念佛和法全部融在生活当中。你只有这样做,融在生活当中的每一时每一刻,这才能把自己的菩提心贯注在整个的生命里,才能这样。

这个拜佛,大家会了吧?要不大家再拜一拜?你们大家就拜着,拜着,我看一看。

(佟老师指导拜佛)头一次往下,最好摁到中间。

你们可以先慢点拜,先慢点拜,把那步骤先练好。

这个右手,一开始一定要放在自己前中央部位,前方的中央部位。

好,咱们停一下吧。我刚才分一下,比如说,咱们大概给它分成九个动作,九个动作这么连续下来。这九个动作里,每一个动作它的着力点在哪儿,我告诉大家一下。

大家看这第一个动作,一问讯,这样,这是第一个动作。

第二个动作,这手下去的时候,两个膝盖也跟着屈下去了,这个着力点在手、胳膊上,这是第二个动作。第二个动作,两个膝盖也就跪下去了。一、二。

这是第三个动作,左手放在左前方,这是三。

然后这是四。

然后把头磕下去。这是五。

一翻掌,脚应该是把脚掌翻过来。

然后这一起来,这是六。这一起来的时候,两个手掌要蜷回来,收回来,并且把掌翻过来,把拳头翻过来,这时两个脚掌也要把脚尖提起来,准备要起来。这是第六个了吧?

然后把右手再放到中间,这是七。

然后,这样再起来,把这左掌往回一收,收到胸前,也就是合掌的姿势。七。不到九个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,到这儿这是七。

「马居士:」翻掌的时候算一个,翻掌的时候算六。回来合掌算七,您这退掌算八。

「佟老师:」这是八。是吧?这就是九,对吧?正好是九个,大概分成这九步。

咱们这九个步骤,大家一定要记住要有节奏,每一步要有节奏,在每一个节奏,它每一步都有一股力,就像弹力一样,它有一股力。

这样,你拜时间长了,这个身体逐渐逐渐就会好。而且拜完佛以后,身体会特别轻松、特别舒适。

而且在拜佛的时候,大家还要注意,拜佛的时候,特别当出汗的时候,有的时候身体内哪块受风了,它出汗的时候会非常痒,这大家都不要害怕,或者哪块跳或者疼,都不要害怕。

而且,在初期拜佛的时候觉得很不舒服,在这个时候,大家一定要在这里全身放松,把心平静下来,来增强自己的耐力,靠自己的耐力坚持下来,突破过去。

当把这个拜佛拜特别熟了以后,自己的拜佛就会觉得特别轻松简单了,一定要突破过这一关,一定要有耐力。这种耐力也要靠自己的忍力,就是能够增加自己的忍力,能够忍得住。能够忍得住心烦,能够忍得住这身体的不舒适。然后透过这一关以后,逐渐逐渐就特别轻快了。

这样久而久之,你会感觉到身体特别轻快,走起路来都感觉到有点飘飘的,它是这样的。我们有好多人不运动,特别懒惰,然后这个身体特别沉重。特别再有点病,就感觉这个身体好像是拖拉着走,这就太难受了,太不舒服了。其实有好多人都是缺乏运动。

好。我们拜佛。我就给大家讲到这里。


节录自《如何念佛》之五:佛七答问 佟爱国老师主讲 

https://youtu.be/A5S7KivCvSM


佟爱国老师:念佛的要领究竟是在哪里?

 



「佟老师:」这句佛号究竟应该怎么念?它的实质究竟是在哪里?它的要领究竟是在哪里?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我在这里,今天我要把这个要领,念佛当中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点我要给大家指出来,教给大家。然后大家一定要在这里,好好地下功夫,好好地用心去体会、去揣摩。如果你能好好地用心去体会、去揣摩的话,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。如果你不用心,你只是听听而已,这个心总是往外驰、随随便便,我告诉大家,你这念佛很难得到实益。

我们这个念佛的要领和实质究竟在哪里呢?我在这里要给大家指出来。

把引磬给我用一下。(佟老师向领众的马居士,借用了一个引磬)我先给大家讲这样一个问题,我们大家感觉到修学很多年了,学习佛法很多年了,大家的心觉得有进步,但是觉得进步不大,觉得自己这个心不知道应该安住在哪里。有的人很简单地说,安住在佛号上呗。是安住在佛号上。我们大家想一想,我们的心是天天都安住在佛号上吗?那你就不办事了吗?对不对?你就没有不念佛的时候吗?那不念佛的时候,你办事的时候,你的心安住在哪儿呢?

我在这里,我要给大家讲一讲,我跟大家不同的地方在哪里。大家平时在办事的时候,这个心总在外面的事上转。也就是说,这件事完了之后,下一件事。下一件事完了之后,又下一件事。他的心总在计划打算着他下面的事情,这个眼往外观、耳往外听,想把这个心收回来这个时候很少很少。我们大家有这个体悟吧?

「众居士:」有。

「佟老师:」所以说,这样的修学你这一生很难受益的,这是真的。我教大家的时候为啥让大家先要背书?就是为了让大家把心收回来。大家虽然说不能常常把心收回来,比如说,我的心也常常做事,大家也知道,我放下这件事就是那件事,放下那件事就是那件事,我的事情也很多。但是怎么样在这生活当中,把这个心能够给收回来呢?我跟大家不同在哪里呢?

大家就是这个心总在外头转,很难有一个时候收到自己内心里,很难。甚至说,在念佛的时候,念经的时候,把这个心收回来了,收回来一会儿,又放出去了。

觉得把这个心放出去,在外面事上这个心,这好像是自己的家乡一样,像自己的家。然后,如果把这个心收回来,安住在念佛上或者念经上,自己觉得就好像是上了刑具一样,觉得这个不是自己的家,觉得很生疏。

觉得这样一会儿是舒服,但是舒服是舒服(念经、念佛的时候),又回到了外面的事上。

大家有这个感觉吧?

「众居士:」有。

「佟老师:」觉得啥呢?我念经、念佛的时候正是我修行的时候,想腾出点时间来,想把心安下来很难,就有难度,这个时候才是收心的时候。除了这个时候,把心都散在外头。好像把心散在外头,像磁铁一样,有一定的磁力,自自然然的,而且自己还不感觉到不太舒服。除非有烦恼事的时候,才感觉到不舒服。

我跟大家有什么不同呢?我告诉大家,我的心住在哪儿呢?要么念佛,要么把这个心住在非常清净的状态上,也就是把心收回来,收在自己的心里。

一会儿我再给大家细讲这一块,我这样说,大家听着好像是很模糊,怎么样才算收到心里,不懂得。一会儿我再细讲。

我这个心是常常收回来的。我以这个收回来的心做啥呢?做自己的大本营,做自己的家呀。遇到事的时候,把这个心放出去,这个大家能明白吧?遇到事了,这个心放开了,放出来了,把事办完。办完之后赶紧收回来。把这个心收回来,感觉住在清净的这种状态里,或者说念佛的这种状态里,像啥呢?像自己的家,像有磁铁一样,这个心就回来了。外头办完事,然后就回来了。而且把这个心放出去的程度,也不是百分之百的,那看外头事情的难度大小。外面事情的难度相当大,可能是全心力地把心放到外头,然后去观察、去琢磨,然后把这些事情给做好。如果这个事情不大,就不一定把自己的心全部放出来,可能微微放出一点,或者一部分,就把事情办完了。这个大家能理解吧?

「众居士:」能。

「佟老师:」办完了怎么办呢?这事情办完了,马上把心就收回来了。所以说,我这个把心收回来,这像自己的家乡一样。它是很有磁性的,像磁铁一样就给吸回来了。所以我常常住在念佛,或者这个清净的状态里。遇事时候,遇事逢缘做一下,把事情完成就可以了。

而你们大家,是常常以做外面的事情为自己的家乡,偶尔地我好好念念佛,把心放在清净上,或者念一念经,偶尔这样做,把它当做自己的修行。大家看看,跟我这个是不是颠倒了?对不对?

我们大家仔细观察外面的司机,开车的,他要开长途的时候,可能得两个司机、三个司机轮换着开,是这个道理吧?他开一会儿就累了,我开车开这一天他都不累,从早晨上车到晚上下车,就好像是刚上车一样。这原因何在呀?因为在开车的时候,我微微用一点儿心力就可以看到前面的路了。这个大家明白吧?

「众居士:」明白。

「佟老师:」就不用把这个心放到外头。所以我这个心,它自然就收摄到自己的内心清净处,或者念佛就可以了。这样,不打其他的妄念,这是定。把这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,或者把路看得清清楚楚,这是慧。这个心就在定慧等持当中。所以说,不需要太大的心力。对我来说这开车就是休息,就跟休息是一样的,它是这样的,所以说,跟别人就不同。

所以,我们通过打完这个佛七以后,我们要学到啥呢?这个心常常要内收,不要把它常常在外头。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的话,你这一生的受益会非常非常大的,这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的分界线。你学得好、学得不好,就从这里,就这一关,非常非常重要。

你果真这个心能够内收了,你的学习肯定要好。你的心不能内收,不能常常地内收,你的学习肯定要差。

那我们大家可能都想知道,怎么样才能内收呢?怎么样才能把心安住在佛号上,正确地安住在佛号上,或者安住在清净的状态下呢?这个,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?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「佟老师:」我讲了这么半天,都是为啥做导引的呢?我告诉大家,都是为我下面要讲的这个重要的要领做导引的。

我们大家怎么样把心安住在清净无为上?怎么样安住在佛号上?怎么样安住在念经上?咱们先把这些先抛开,大家跟着我讲的思维来走,把我所讲的你们能听进入心了,你们能懂了,自己的心力能用得上了,我告诉大家,你们这一堂课就没有白听。换句话说,像你们在外头来的这些居士,你们在这里呆一百天,你就把我这一点给听懂了,你都没有白来,因为这至关重要。

我们大家静静地来听,一会儿我问你们,你们回答我。大家听这个声音,你们可以闭上眼睛,(佟老师敲引磬一次,等声音消失后,隔了一会儿又敲了一次。)。好,大家要回答我的问题。你们听到几次引磬的响声?

「众居士:」两次。

「佟老师:」两次。那我要问一问大家,第一次听这个引磬响声的时候,大家听到了这是肯定的,对不对?

「众居士:」对。

「佟老师:」大家想一想,在这两次引磬的响声中间是不是有一个不响的时候?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「佟老师:」那大家想一想,在这两次的中间,大家听着了吗?

「众居士:」听到了。

「佟老师:」听到了什么?

「众居士:」没有声音。(回音。)

「佟老师:」这个回音,也算响声之内,这是一个响声的延长。大家说听到了没有声音,这个回答是非常正确的。

那我要问大家了,「引磬响」的时候大家听到了声音,当「引磬不响」的时候大家又听到了没有声音。是这个道理吧?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「佟老师:」大家再仔细观察,「引磬的响」和「不响」是不是变化的呢?大家看一看,是不是变化的?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「佟老师:」「引磬的响」和「不响」这是变化的。大家再仔细观察,你们听到引磬的响声和听到没有引磬响声这个「听」有变化吗?

「众居士:」没有。

「佟老师:」没有变化,对不对?

「众居士:」对。

「佟老师:」大家想一想,这个「听」是没有变化的。大家再仔细观察,这个「听」没有变化我们把它设定为「能听」,这个引磬的声音「有声音和无声音」我们把它设定为「所听」,这个大家能懂吧?

「众居士:」能。

「佟老师:」大家想一想,当我们听引磬有声音和无声音的时候,在这个时候是不是只有「能听」和「所听」?对不对?

「众居士:」对。

「佟老师:」我们把这「所听」设定为啥呢?外面的一切事物。把这个「能听」设定为我们的心地,「能听」。所以,在听到引磬的声音时候,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环节,哪一个重要的环节呢?你的心是在听外面引磬的声音,还是在去听和观照这个「能听」?大家想一想,既然有「能听」和「所听」,那我们心,听和观照的位置是关注在「能听」上还是「所听」上?

「众居士:」「所听」上。(「能听」上。)

「佟老师:」有的说「能听」上,有的说「所听」上。我告诉大家,如果你的心常常关注在「所听」上,就是外边引磬的声音,这叫啥呢?这叫听的是外面的声尘。这个大家明白吧?

「众居士:」明白。

「佟老师:」如果你把自己的心关注在「能听」上,也就是,这里观照自己的「能听」,要听自己「能听」那一块,这个位置,这时你就把心自然就收回来了。这个大家能明了吧?

「众居士:」能。

「佟老师:」也就是当我们听引磬的声音的时候,你这个心力,你这个心所观照的、所听的在哪个位置,这很重要呀,究竟是外面的声音,还是这个「能听」?如果我们把听外面的引磬声,把这个心由听外面的引磬声收回来,来听和观照自己的「能听」这一部分,我们的心就收回来了,就向内收了。这个大家明白吧?

「众居士:」明白。

「佟老师:」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关键地修学,也就是在我们的修学路上,好多人都是在这个关口上就给卡死了,他的心就收不回来。

为什么收不回来呢?一个是他习气业障太重了,一个是他没有那么大的心力,他不懂这一点,也就是他不懂得收回来这一点。这样的人会觉得我做了很多好事,我就很有功德了,我往生可能就有把握。不是这样的。

我们大家在这里要知道,「把你的心收回来」这才是最有功德的。我告诉大家,如果我们把这个心收回来来观察、来听这个「能听」,你能够守住自己的心「能听」这一面,而把外界的环境忽视了,你能常常把心住在这里,我告诉大家,这就是你相似的清净心,这就是「无为」的开始。这个大家明白吗?

「众居士:」明白。

「佟老师:」《金刚经》上说,「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那什么是「无为」呢?大家可能不懂。我告诉大家,你能把心收回来,来观察自己的「能听」,来去听自己的「能听」,能把这个心守住到这里,从这里开始,就叫做「无为」。

要知道这个「无为」,在圆瑛法师解释《楞严经》里叫什么呢?也就是说,我们能把心安住到这个位置,在《楞严经》里,也就是圆瑛法师解释《楞严经》的时候把这叫做啥呢?叫做「离缘第一义」。这个名词大家没听说过吧?

「众居士:」没有。

「佟老师:」叫「离缘第一义」。为啥叫「离缘第一义」呢?「离缘」就是你能把心安住在这里,它与外面的缘分的变化已经不相应了。也就是说,我们把心安住在这里的时候,外面的任何变化跟我把心安住在这里它不相关。也就是说,你能把心安住在这里的时候,这个状态,也就是这个清净无为的状态,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。这个大家能明了吗?

「众居士:」能。

「佟老师:」我可以简单举两个例子。比如说,当我们把心收摄回来,安住在自己「能听」这个位置的时候,比如说别人骂我几句,我仍然把心放在「能听」这个位置,大家想一想,「他骂我与不骂我」跟我有关系吗?

「众居士:」没有。

「佟老师:」没有关系。可是我们平常的人,不把心放在这里,放在哪里呢?放在「他骂我了,他骂我了骂的是什么?」进入这个分析了,然后通过分析他骂我的内容,内心里起烦恼、起反感。大家想一想,这样一做,就背道而驰了。你看,当我们把心一内收的时候,观照自己的「能听」,那他骂我,我也在观照「能听」,没有去观照「所听」,也就是没有去观照他骂我的内容。大家想一想,那你还有烦恼吗?

「众居士:」没有。

「佟老师:」对,这就没有了。也就是说,我们得会安住自己这颗心。

当我们把自己的内心安住在这里的时候,大家想一想,别人骂了我们,是不是给我们讲的甚深的妙法呀?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「佟老师:」是不是?这里骂人都成佛法了,而且都是殊胜的佛法。那大家想一想,我们都看过「达摩祖师」,达摩祖师说啥呢?「没有好坏」。大家想一想,当我们的心内收的时候,安住在清净无为的时候,外面的事情还有好坏吗?

「众居士:」没有。

「佟老师:」外面的一切好事、坏事都是成就我们这颗心的,都是让我们这颗心恢复到清净无为。大家想想,是不是这个道理?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「佟老师:」当我们的心常常守在这种清净无为的状态下,那外面的事情,烦恼,打我、骂我,甚至一切的境缘,一切的好事、坏事,那跟我们又有何相干呢?

「众居士:」没有。

「佟老师:」所以说,好多人跟我说,佟老师,你一天这样忙乎,那你太累了,你也没有闲着时候。我跟他们说,我说,我不累。大家想一想,为什么不累?因为我安住在这种清净无为的状态下,无论你外头发生了天大的事,我安住在这清净无为的状态下,我的内心里不会对这些个产生烦恼。所以说,不感觉到累。

因为大家叫我老师,说句实话,我不够老师的资格。大家叫我老师,我没办法,就要教育大家、教化大家,当教学的时候,这个学生不听话了,我可能是打他一顿、骂他一顿,对不对?表现是很愤怒的样子。这是啥呢?这是在把内心安住在清净无为的状态下,是这个学生,是这个同学他需要这样的面孔、这样的打骂去对待他的时候,能够对他有作用的时候,那就表演一下这个。这个表演那得表演得像真的一样。可是这个表演的背后这里是没有烦恼,这个大家能明了吧?

「众居士:」能。

「佟老师:」但是这个一般人不会表演,为什么呢?因为他不懂安住在这种清净无为的状态下,他不懂。他不知道外面的一切事都是因果,就像《法华经》上所说的,一切事情都是无非如是因、如是缘、如是果。也像那些祖师大德所说的「万境本闲」,是不是?它跟我们不相干的,为啥说万境本闲?它跟我们不相干啊。我们如果住在这种清净无为的状态下,那万境跟我们有啥相干呢?所以说,万境本闲。

如果我们生了烦恼,这是「唯心自闹」,是自己攀缘了外面的事情而产生的烦恼。古德还有一句话叫「境缘无好丑,好丑在于心。」我们大家仔细观察外面的一切境界,无非都是好事、不好的事,或者说不好、不坏的事,对不对?为啥说「境缘无好丑」呢?大家想一想,当我们把我们的内心安住在这种清净无为的状态上的时候,外面的境缘跟我们没有关系,它哪有好丑?

在这个时候,不但它没有好丑,而且我们甚至说连观察它都没有去观察。这个事情好,还是坏,我们连观察都没观察,你说哪有好丑?为啥说好丑在于心?我告诉大家,当我们把自己的心收摄回来,安住在这种清净无为的状态之下,这就安住在了道上。安住到道上,是不是非常好?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「佟老师:」所以这就叫「好丑在于心」。在于哪个心?在于你的心是住在「能听」里,还是住在「所听」里。也就是说,你的心是安住在这种清净无为的状态下,还是安住在外面的一切事物上。大家想一想,是不是这个道理?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「佟老师:」如果大家不懂得这样安住的话,一天在外面事相上着来着去,肯定在这里总是分是、分非,也就是分好、分坏来分别。如果不是有利于自己的学习,如果不是帮助别人向上,大家想一想,这就变成了什么?变成了是非。所以说,我们一个修行人,究竟是在外面的是非里来转,还是安住在自己内心的清净无为状态下,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

我这是讲的「听」,其实,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亦复如是。我们「看」也是这样,比如说我看这个引磬,这里是不是看到的引磬为「所看」?我在自心里还有一个「能看」,这时,我们是去观察分析「所看」的,还是安住在这个「能看」里,是不是不一样?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「佟老师:」所以说,「眼耳鼻舌身意」亦复如是,都是这样的。当我们耳根一收摄的时候,来关注自己的内心,来听自己内心,当这个时候,我们的六根就要都摄住了。

当我们的内心摄住了以后,我们能安住在这种清净无为的状态下,这是心。身体再能安住于放松、呼吸匀称的状态下,在这个状态之下,大家想一想,提起一句佛号,我们刚才说把心安住在清净无为的状态下,如果保持在这种状态下,能不能成就?当然说,不一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,我告诉大家,能成就。能不能明心见性?能明心见性。禅宗就是这个修法,就是守住这种清净无为的状态,这种定力越来越强,越来越强。这就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,开始持戒,然后因戒生定,你的定力就来了。你再能守住这个「能听」,也就是保持在「离缘第一义」,久而久之,你戒定慧,戒定具足的时候,我们如果把心安住在这种清净无为的状态下,这是禅宗的修法。禅宗就是从这里,最后戒定到了一定程度,自然就开慧,自然就见到自性。也就是见到自性真空的境界,也就明心见性了。但是,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这样的根机了。这个大家明白吗?所以说,我们用禅宗方法,最后你不能明心见性,你不能够成就,又往生不了,那我们必然就会堕落。

所以在这个时代,我们选择净土法门。选择净土法门,比如说在我们这种清净无为的状态下,怎么办?提起这一句「阿弥陀佛」圣号,把这句「阿弥陀佛」圣号放在自己的心中,常常这样念出来,然后再把它听得清清楚楚,这就是很重要了。

这就涉及到从有相而入,像刚才我给你们讲的,那是从无相而入,那是禅宗的修学方法。在这个清净的心中提起这一句「阿弥陀佛」圣号,这是从「有」而入。啥是「有」呢?我们念出这句「阿弥陀佛」圣号,就是在我们心中这就有了一句「阿弥陀佛」,这句「阿弥陀佛」就叫做「有」。当然说,我这心里要是有个引磬,这也叫「有」,就是在「有为法」里。

印光大师说,「由有相入无相,不虚入品之功。由无相入有相,反受落空之祸。」所以,我们从这句「阿弥陀佛」有相,再入到无为,「不虚入品之功」,也就是说,不会白白地花费你的功夫。

可是有的人由无相开始入,我心什么也不想,清清净净的,我就从这里开始入,「反受落空之祸」。大家想一想,你由「无为」到一定程度再入「有为」,这是有难度的。再一点,你总保持在无为当中,你念佛念不好,将来你不能往生,比如说,反而落空了,你这一生没有了脱生死。

所以我们在清净的心地当中提起这句佛号,这就是从「有为」开始。

那我们这一句佛号又应该怎么念呢?大家想一想,当我们心里念这句「阿弥陀佛」的时候,「阿,弥,陀,佛」,我们不是去执著外面的声音,要把自己内心里念的这句「阿弥陀佛」把它念好。当我们外面要是放着喇叭也在念「阿弥陀佛」,我们跟它一起念的时候,大家要记住,不要听外面喇叭的声音,要自己内心里念出来,只是用外界喇叭的声音扶持自己能把这句佛号声念出来,跟它相应就行了。把自己的心要守摄住自己内心里念的这句佛号声,这个大家明白吗?

「众居士:」明白。

「佟老师:」等有时间,你们看看我讲的「如何念佛」(之九,凌源开示),然后就会对你们有帮助。

佟爱国老师:学佛多年仍烦恼重重没有法喜的原因(重要)

 



下面,我要给大家讲一个重要的问题,也就是说,我们好多同修学佛已经几年了、十几年了,甚至二十几年了、三十几年了,但是大家,就是我观察,大家还有一个通病,也就是这个毛病每个人都存在。哪个通病呢?也就是说,自己修行了很多年,仍然获得不了真正的快乐,仍然烦恼重重,仍然在这个烦恼里通不过去。甚至学佛多年了,仔细一观察自己,还是在原地踏步。或者有的没有在原地踏步,这个长进也不大。甚至有的人学佛学得很好了,长进很大了,也会被一、二个烦恼给治住了,冲不过去了。甚至说有的人很精进,他找了一个方法、又一个方法,这个方法不行又找一个,那个方法不行又找一个。甚至有的人学这个法门不行,他又去换个法门。学了那个法门,开始还可以,学久了又不行了!又换个法门。我说的这些,大家能感知到有这些个吧?有这样的吧?但是怎么样也通不过去,很难。我今天要教给大家一个方法,帮助大家通过这些烦恼业障。大家愿不愿意学习这个方法呀?

「众居士:」愿意。

「佟老师:」只要这个方法掌握了,我告诉大家,你学佛进步会很快的。它不是说这个方法拿来了,就能把自己烦恼给去掉了,不是这样的。也就是说,这个方法拿来了,你自己得要把它用上,然后才能把烦恼去掉。这个大家明白吧?

我们仔细观察,我们每个人,有的人很精进,天天念经、念佛,甚至说做早晚课一天不落。但是如果你没有把这个功夫用在正地方,到最后还是很难前进。我们的内心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烦恼透不过去呢?上午我跟大家说了,是不是都因为有一个贪心哪?大家想一想,是不是?都是因为有一个贪心在我们心里作怪呀。其实这个贪心,既然你贪了,你贪什么,这说明啥呢?说明你很喜欢什么。比如说贪财,那自己内心里就会有喜欢财。贪色,内心里那就会喜欢异性。贪名,内心里就喜欢名。贪食物,内心里就喜欢食物。你看,只要我们内心里有一个贪,我们内心里肯定就有喜欢的东西。

然后我把贪这个名词,咱们把它变动一下,就当作这个喜欢,行不行?也就是我们内心里有喜欢的东西,比如说喜欢财色名食睡,这都是我们内心里喜欢的东西。那我们在内心里喜欢这些东西,也不想去观察它,把它放在心里,然后就去找方法。学了净土宗也不中,换禅宗,开始用功好像还得点儿力,过几天又不行了,不行了再去找密宗。找密宗开始得点儿力,过几天又不行了,然后再回到净土宗,最后跑了一圈了,这烦恼还是透达不过去。自己也观察不出,这毛病究竟出在哪里呢?观察不出来。

今天我要给大家点破,这个原因就是在你内心里的「喜欢」二字上。就是说,你内心里总是喜欢这些东西,把你这些喜欢的东西,你没有从内心里把它去掉,你总想借助一个外力,自己不用力就让它去掉。这是我们在修学上犯的最大的错误。甚至说自己也觉得很用力,但是你这个很用力用偏了,没有用在正地方。所以今天,我重点是把这个正地方要给你们指出来,让你们用力能够用在这儿,可能一部分人就会从这里解脱出来了。

我拿过来一个盒儿,(佟老师拿出一个大牙膏盒)大家看看这个盒儿代表啥呢,比如说,代表我们的身体、身心。我在这盒儿里装上几块糖,这几块糖代表着啥呢,代表是我们喜欢的东西。这个大家明白吧?比如说,我们喜欢财色名食睡,就代表我们喜欢的东西。大家看一看,我把这几块糖,它是我们喜欢的,我把它装到了盒儿里。也就是说,我们喜欢财色名食睡,把它放在心里。我这个比喻大家明白吧?

我把这几块糖装到盒里了,那几块糖就代表财色名食睡,装到盒里了,代表我把财色名食睡,我喜欢这些个放到自己心里了,放到自己心里就代表装到这盒儿里了。比如说,把这几块糖放在盒里了,你看,现在想把这几块糖扔掉,但是呢,我还不愿意扔。如果愿意扔,是不是打开盖儿就把它扔出来了?对不对?(佟老师把盒里的糖倒了出来)打开盖儿很容易地是不是就扔出来了?正因为自己不愿意扔,所以说,不打这个盖儿。不打开这个盖儿代表自己不愿意把这些个扔出去。

但是比如说学习佛法了,学习佛法了,知道这个财色名食睡不好。但是不好呢,是知道了,但是由于自己这一念喜欢吧,导致自己不愿意扔,甚至想把它扔出去,刚要打开盖儿,觉得还有点舍不得,又给关上了。是这样的。你看,打开盖儿想扔,刚要扔出来一点儿,又舍不得,又给关上了。大家想一想,在这种情况下,能把这些个烦恼拿除吗?不能啊。

所以由于自己的内心里有这一念喜欢之心在里头,而且还要保护着这念喜欢之心,不愿意面对这个喜欢之心,还在保护着这个喜欢之心,这样就产生了麻烦。你看,自己学佛了,又想把这些个拿掉,比如说把这些糖又想倒出来、倒掉,然后呢,由于这念喜欢之心又不倒,舍不得倒,这个矛盾就在这儿卡住了。当卡住之后,给自己就卡迷糊了。心想,「我也想把它拿掉,我借助一个什么力量把它拿掉呢?」所以就该想办法了,也在精进地想办法。今天我念念咒、明天我念念经,今天我学学这个法门、明天我学学那个方法。也就是说,他用了很多的方法,都是像这样,哎,像这样(佟老师举起手中的牙膏盒儿在做倒的动作,牙膏盒儿中的糖在盒中哗啦啦地响,也倒不出来),大家看一看,这几块糖在里头能不能倒得出去呀?

「众居士:」不能。

「佟老师:」嗯,倒不出去。就是你,无论你把这个盒儿,比如说把这个盒儿,你从中国拿到美国、从美国拿到法国、从法国你再拿到台湾、从台湾你再拿到香港,然后你再给拿到北京,大家想一想,你在哪儿这样(佟老师不开盖儿地往外倒糖),你想把它倒出去,是不是也出不去呀?这就代表人,一个人这些烦恼去不掉,拼命地,这个法门不行,我找下一个;下一个不行,再找下一个。或者说这个方法不行,我再找一个。或者说有的人还啥呢,换老师,他希望,我自己拿不掉这个烦恼,希望有一个老师能帮我把它拿掉。所以他今天找个老师,开始还觉得挺好,过几天又不行了。为啥呢?这个老师也没有帮我把这拿掉,把这些烦恼拿掉。过几天又换个老师,开始很恭敬的时候,觉得行,时间久了,又不行了,换了很多老师,这个烦恼仍然拿不掉。就好像这个盒儿似的(佟老师不开盖儿地往外倒糖),你无论换了多少老师,大家想一想,它都是掉不了的。怎么换也不成啊,怎么换,这几块糖仍然在这个盒子里。大家想一想,是不是这个道理?

可是我们要想把这个糖给它扔掉,你看,大家是不是认为把这个盒子打开,把糖就倒掉了?代表我们一个人,你看,把这个心打开,就把这烦恼拿除了。对不对?

这位居士,你过来一下,(佟老师请一位居士上前来)你来给我打开。你看,打开,糖不就倒掉了吗?比如说,这找着了一位老师。来,你给我打。(佟老师把盒子放到左边,看到这位居士走近盒子,又把盒子立即拿起放到了右边。)比如说我这是找着了一位老师,因为他也知道方法,他就是老师。把盒子一打开,是不是把糖就倒出来了?你看,然后呢,这不就好了吗,烦恼不就没了吗?

好,这位居士你贵姓?

「宁居士:」姓宁。

「佟老师:」宁,宁居士。行,那你来帮我把这盒子打开。(宁居士来到左边想拿盒子,佟老师不肯把右边的盒子递给宁居士)你来打呀,不是,得你打呀。反正我这样,你得找方法,因为你是老师啊,你知道把盒子一打开就好了。(宁居士看左边拿不到盒子,就转过来到右边,这时,佟老师又把盒子拿到了与宁居士相反的一边,宁居士还是拿不到盒子)来吧,来,宁居士,你给打开吧。真的,你给打开就行啊。

(佟老师笑着说。宁居士拿不到盒子,笑着站在那里,不知怎么办)

还有没有要给打开的?你看,再来一位居士,你给打开,可以你们俩打嘛。

(又上来一位居士到左边来拿这个盒子,在刚要拿到盒子时,佟老师却把盒子装到了自己衣服里面,众同修笑)打吧,来,你们俩给打开吧。是不是?

大家想一想,我因为有一念喜欢,喜欢这几块儿糖,不愿意他俩给打开、给倒出去,是不是他上左边来,我就给它放到右边,他上右边来,我就给它放到左边?他两边都来,我是不是得把它藏起来呀?是不是这个道理?

大家想一想,他们俩过来把这个盒子打开,简单不简单呢?一打开就倒出去了,太简单了。毛病出在哪儿啊?他俩为啥打不开啊?原因出在哪儿啊?原因就出在我有一念心,不愿意把这几块儿糖丢掉。也就是说,我们内心里,当有这个烦恼,有这一念喜欢之心的时候,比如说喜欢财色名食睡,我们到处找老师,想通过老师帮助我们把它拿掉,可是由于自己内心里,你看,有一念喜欢财色名食睡,不愿意把它拿掉。甚至有的时候说愿意了,还是假的,说愿意把它拿掉,心里还是喜欢。大家想想,是不是这个道理?我今天告诉大家,这个毛病产生到哪儿?就是产生到我们内心里的这一念喜欢之心哪,毛病就出在这儿啊。(好,你们俩回去吧。)毛病就出在这儿啊。(两位居士回到座位上)

其实,佛说的法,给我们讲得也清清楚楚了,这些个老师给我们也讲得清清楚楚了,这些个法门给我们也讲得清清楚楚了。我们无论依到什么,都能把这个拿除的。可是我们内心里就是有这么一念心,不喜欢把它拿除。有这一念喜欢,舍不得,甚至也想把它拿除,就是稍微有一点儿舍不得,就糟了,这东西就拿除不了了。所以这个病根儿,错,错在哪里?错在我们内心里对自己财色名食睡的一个喜欢之心上,就错在这里。你看,如果我们真正诚心把它拿除,你看,我一开盖儿,一下子不就甩出去了吗,还用别人拿?是不是这个道理?就是错,错在哪儿啊?这一念心。就这一念对财色名食的喜欢之心,就错在这儿啊。

大家这回找着病根儿在哪儿了吧?我们学佛这么多年,为啥拿不除这些烦恼啊?为啥战胜不了它呀?病根就出在这儿了。所以说,我们一念聪明,比如说,我三分钟就把它拿掉了,把这念喜欢之心就拿掉了。大家想一想,有的人三十年也拿不掉,那我这三分钟时间,是不是胜过别人修学三十年哪?那我们这三十年的时间,白白地浪费到哪里了呢?就白白地浪费在这一念上了。大家想一想,是不是这个道理?

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学呀?就是应该把自己所喜欢那些东西都把它侦察出来,看清楚,真正从自己的内心里把它拿掉。当你的内心里想把它拿掉的时候,我告诉你,学法就不一样了,变了。变成什么样的了呢?遇到不学佛的,可能都会让你上进,你就会感觉到处处都是法,无论遇到哪个法门的老师,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老师,他都可能点醒你,都可能会启发你。因为你自己愿意把它拿掉了,别人一点,一给你一点儿方法,你一下就拿掉了,很容易。这是真的。

大家看一看这个盒子,刚才他俩想把这个开开,把糖给倒出去,你看,它就是不容易。为啥呢?他们俩拿不着这个盒子,它就不容易。比如说我现在呢,我不喜欢它了,我明白这个道理了。「哦,原来生生世世,还有学佛这么多年,都是这点儿东西害的自己,那我还要它干啥呀,我明白了,不喜欢它了,我不想要了。」那大家想一想。

来,宁居士这回你再来,想把这糖倒出去,是不是?这点儿糖我不想要了,不想留着了。大家一看,大家可以看看啊。(宁居士轻松地打开盒子把糖倒出来了)你看,大家看容易不容易啊?这就变成容易了,刚才就不容易,现在就变成容易了。原因在哪儿啊?原因刚才我喜欢这个糖,就不想舍,现在我不喜欢这糖了,我想把它舍去了,就这么简单。

也就是我们内心里的烦恼,对财色名食的欲望,原来,我不明白道理的时候,我就是不想舍弃,我就是喜欢。「噢,现在我明白了,原来生生世世都是这点儿东西害的我。这一生学佛没有进步,还是它害的我,我这一生要往生不了,将来堕落三途,还是它害的我。不行,我不能喜欢它了,我不狠,它就狠。你看,我不狠着点儿,把这种喜欢给拿掉,那它就狠,就会把我拽到三途里去。」大家想一想,是不是这个道理?「你看,我不狠,它就狠,不行,这一生得要我狠了,我一定要给它拿掉。」你看,当这一念心一发出来,就像这个盒儿,我让宁居士一来,是不是很容易就把它倒出来了?就这个道理。你看,谁都知道把这盖儿开开就倒出来了,谁都知道,但是就是不容易拿掉,毛病就出在这一念心上。

大家想一想,如果把这个糖拿掉了,如果我用这个盒子里的声音来代表我们的烦恼,大家看一看啊,(佟老师把几块儿糖装进牙膏盒,摇动盒子发出糖撞击盒子的响声。)这个声音大家都听到了吧?这个声音这么大,这代表啥呢?代表这个人烦恼很重。他烦恼为什么重啊?就是因为他的心里装了这几块儿糖。大家想想,是不是这个道理?就是他的内心里装的都是财色名食睡。他喜欢这个,他不给它丢掉,所以说他很累,活着很累,他很烦恼,所以就是这样。你看,大家看一看啊,(佟老师把盒中的糖拿出来几块,再晃动盒子,发出响声)如果我大量的贪心、这个喜欢之心都拿掉了,大家看看,现在的声音小了吧?这代表啥呢?你看,我把这几块儿糖拿出一大部分,这个声音就小了,代表一个人把这些财色名食的这个喜欢之心拿掉一大部分了,这个人烦恼是不是轻了?对不对?这个人烦恼就轻了。你看,没有那么大声音了,而且这个声音也不那么杂乱了,是不是?代表烦恼轻了。但是他为啥不清净呢?它还有声音,不清净。原来,这念喜欢之心,喜欢这个财色名食这个心,也就是这里这几块儿糖还没有拿干净。是不是?大部分喜欢的已经拿掉了,可是这里还有一块儿糖还舍不得。大家看看,如果我开开盖儿把这个糖,不想舍的东西,我也把它放下。大家再看看这个盒子,(佟老师把倒空的盒子进行晃动,没有声音了)还有声音吗?是不是清净了?这就好比我们心哪,你看,非常清净舒适啊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就是这么个道理。

所以说,把我们内心里所喜欢的这点东西,你多拿掉一分,你就少一分烦恼。你多留一分,就多留一分烦恼。这个大家明白吧?所以,我们把这些东西都给它拿掉,我们这个心就变得清净了。这代表啥呀?这代表放下。心完全放下了,非常清净。这颗心大家看看,好像是像那个盒儿似的,它里边是空的。对不对?代表我们的心也是空的,非常清净,它是这样的。

所以这个净土法门里有一句话叫「心净则佛土净」,这个大家都听说过吧?我们把这些个喜欢的东西拿掉了,(佟老师晃动空盒儿)大家看这个心是不是净了?这个心净了,代表这个佛土就净了。到这个时候,大家想想,再念佛,念一句就是一句、念十句就是十句。是不是?它是这样的。

大家想一想,如果我们这一念心不把它舍离的话,(佟老师晃动装了糖的盒子,发出响声)也就是说这些个我们心里所喜欢的东西,不把它舍弃的话,大家想一想,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一天念十部《无量寿经》,天天磕头,一天三千头,拼命地用功,用功几十年了,大家想想,这个心仍然是这样子。(佟老师剧烈地晃动盒子,声音很响,里面的糖有几块都被晃出来了。)这修行几十年了,还是有点儿力量了。比如说修行几十年了,仍然是这个,这代表着烦恼,这么大的声音,代表烦恼重重,修行几十年了,还是这样。这个时候,古德是怎么讲的?古德常常给我们讲一句话,「口念弥陀心散乱,喊破喉咙也枉然。」这个大家明白吗?为什么我们学佛几十年,祖师大德给我们这句话呀?「口念弥陀心散乱,『喊破』喉咙」,你看,那得用多大的力量吧,得有多大的功夫吧,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。他就是修行几十年,(佟老师摇晃有糖的盒子发出响声)还是这样,它是这样子的。

(佟老师把盒儿里的糖倒出来了)如果修行几十年了,甚至几年了,就是这样的(佟老师摇晃空的盒子,没有声音)。大家想想,「心净则佛土净」了,这么一心净,则佛土净,大家想想,你这句佛是不是不白念了?就不是「喊破喉咙也枉然」了。那你念这句佛号,它的能量那是很巨大的,内里有巨大的能量。到这个时候你念佛的功力非常强大,在这个时候,你念念「阿弥陀佛」可能才会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。就是这个道理。

我给大家讲这个,我给总结一下,最后,最终关键的一点是啥?我们从内心里要把这些个所喜欢的欲望、烦恼舍掉,得我们自己真愿意舍,发自内心的。心把它舍掉了,外边再一用功,我们就成功了。就是这个道理。

如果我们心,从内心里不发自内心地把它舍掉,外边再用功,我告诉你,你无论怎么烦恼,你都冲不过去呀。就这个道理呀。这个大家明白了吧?所以说,用功的关键点就是从自己的内心里把它舍掉。

我讲这个对大家有没有作用啊?

「众居士:」有。

「佟老师:」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,这是我们的病根啊。我们只有把这个病根找出来,我们的道业才能上进。你看,我们道业一上进,紧接着就会影响家人,影响周围的人,我们天天过的生活是快乐的生活,是发自内心的快乐。比如说有的人很穷,别人就会说了,你这么穷,怎么这么快乐呢?就是因为把这些个糖去掉了,也就是把我们内心所喜欢的这些个烦恼去掉了。就这个道理。

刚才我给大家举这个例子,大家听懂了吗?

「众居士:」听懂了。

「佟老师:」听懂了,大家想一想,是不是我们这一念放下,是不是能胜过几十年的修学呀?

「众居士:」是。

「佟老师:」对不对?

「众居士:」对。

「佟老师:」刚才我举这个例子大家听懂的话,然后这个例子,刚才算上半部,然后我再给大家讲下半部。大家细心地听,这下半部也非常重要。

(佟老师把所有的糖装进盒子里,展示给大家)大家想一想,这些个财色名食睡这些烦恼,在我们心里给我们已经折腾多年了。对不对?把我们折腾得很烦恼。你看,现在我们从内心里把它都给拿出去了,(佟老师把盒中的糖全倒出来了)内心里变得很清净了。但是,内心里变得很清净了,是不是这样就行了呢?大家想一想,你看我们在家里还有父母、还有儿女,还有妻子、还有丈夫,还有家亲眷属、还有朋友,亲属,大家想想,是不是还有这些呀?然后还有这些,我们不能说,我这心里放得空空的了,我对父母也没情了,儿女也没情了,妻子、丈夫没一点感情了。大家想一想,是不是应该这样表演啊?

「众居士:」不是。

「佟老师:」不是吧?你看,你这样一表演,那些不学佛的该说了,哎呀,可不能学佛了,这学佛人怎么都变得无情无义了,六亲不认了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所以说,要知道把这些个烦恼倒出去,是把我们内心里,在我们内心里是把这些倒出去了,放下了。大家一定要记住,放下了,这个「放下」不要跟自己的家人总是说。

你看,有的时候,跟父母说、跟儿女说,跟妻子说、跟丈夫说,「我把你们放下了。」你看,弄得家人非常不舒服。你看释迦牟尼佛就很善巧方便哪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,回到王宫里,他见到耶输陀罗,他没有说,「我不爱你了,我不喜欢你了。」释迦牟尼佛没有这样说吧?大家想想,是不是?你看,释迦牟尼佛说啥呢?他说,「我并不是不爱你了,我只是担心,那生老病死这些苦。」所以说,大家要知道,我们内心里的放下,确实放下了,当家人不理解的时候,不要把它表露出来。这个大家明白吗?比如说,这是我的孩子,是不是?你对你的孩子,咱比如说把他又可以放到这里了(佟老师把一颗糖放进盒儿里),这代表跟他怎么说呢?「哎呀,孩子呀,你看我们当父母的,其实很爱你,很疼你,对你都很好啊,这个心里也在惦念着你呀。」

大家想一想,你的内心里都放下了,有的人会说了,「你这样说不是骗人吗?」大家想想,这是骗人吗?我告诉大家,这不是骗人哪。因为我们真正学佛的这个慈悲心要发出来,是不是得慈悲地对待一切众生啊?那你想想,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一切众生之一呀?所以说,我们这样说,虽然说是这个名词。比如说,孩子呀,我很疼爱你呀,我很想念你呀。同样是这个名词,在我们内心里的含义是啥呀?就像佛菩萨对准一切众生,是那种慈悲、那种疼爱、那种关怀。是不是?它是这样的。可是孩子呢,由于他的执著,他给听成啥了呢?他说,我的父母是最爱我的,最疼我的,对我非常有感情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他是这样的。

可是这个时候,你给孩子的感情是真感情。为啥说是真感情呢?这个真感情,它不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,我们把那个假感情变成真的了。如果要是过去的那种爱呢,那种疼爱呢,是假感情。为什么说是假的呢?因为孩子一忤逆不孝的时候,对你逆反的时候,你就生气了,你就不喜欢他了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那个是假感情。

所以当我们内心里放下的时候,你看,对孩子还要这样说。(佟老师把糖从盒儿里拿出来,又放回去)你看,就代表啥呢?把他又装进来了。你看,放下来了,把它又装进去了,就跟弥勒菩萨那个布袋口袋似的。是不是?他教大家啥呢?放下,他给放到地上了。然后又教大家啥呢?背起来。这个大家明白吗?你看,刚才我教大家,要把这些个烦恼都要拿出去,都把它放下(佟老师把糖从盒儿里拿出来),这就好像布袋和尚那个口袋放下了。现在,我要教大家,(佟老师把糖又放回盒儿里去)把它装进去,你看,这就像那布袋口袋一样,又背起来了。你看,放下是为了放下啥呢?内心里的烦恼、牵挂,内心里的这念喜欢、执著。你看背起来是干啥呢?(佟老师表演把糖放回盒儿里去)是为了度化众生。我们的家亲眷属,他也是众生之一呀,我们周围的人他都是众生之一呀,再把它捡起来,这是代表要度化众生。这就需要善巧方便,这不是骗人,这是善巧方便。只是两方所对一个名词的执著含义内涵不一样,这就变成善巧方便了。

比如说,我们又遇到好吃的了,比如说。当然说不能吃肉,比如说我们吃素的人就不吃肉,在不吃肉里,比如说又有好吃的了,哎呦,我很贪哪(佟老师把糖扔进盒儿中),我又贪一顿吃。是不是?大家想一想,你的内心里放下了,结果你又贪一顿饭吃。那究竟放下还是没放下呀?大家想一想,究竟放下没放下?就说明原来这是伏住了,是不是?原来把这烦恼伏住了。当然说这个贪,你再贪吃一顿饭,就不一样了。大家想想,现在贪吃的这顿饭,大家看,这个口儿是不是敞着的?对不对?它随时,你看随时就出来了(佟老师把盒儿一歪,糖就掉出来了),随时就扔掉了,那意思是啥呢?这个口儿是敞着的,代表啥呢?代表我们的内心里,从内心里把这些个放下了,不要它了。现在是遇缘了(佟老师把糖扔进盒儿中),你看,把它又捡起来了。这个捡起来,内心里是放下的。这个大家明白吗?也就是说,内心里是放下的。但是只不过放下的程度还不够。但是也真正地尝到那种放下的快乐了。

或者我这样给大家举个例子吧,比如说过去一个人很爱吃肉,他天天盼着肉吃,结果他吃了一口肉。或者这样说吧,比如说有两个人,都吃素了。比如说一个人,天天虽然说吃素了,把肉戒了,天天在盼着吃肉,可是另一个人呢,对这个肉根本不想吃,而且对这肉还很厌恶,还很反感。你看,同样这两个人,比如说突然到一天,这两个人必须得同时吃口肉,比如说这两个人同时吃了一口肉,大家想一想,这两个人同时吃了一口肉,一样吗?(当然说你同时吃了一口肉,可以说都犯错误了,就是说我不是鼓动大家去吃肉,就是说同样都犯错误了。)你看,一样吗?大家想一想,一样不一样?是不是不一样?你看,天天盼着吃肉的那个人,你看,他吃了一口肉,他还是盼着,天天盼着吃肉。你看,不盼着吃肉这个人,是在别人的逼迫情况下比如说,他吃了一口肉。是不是他对肉,这个内心里丝毫没有喜欢啊?就这个道理。

当然说我不是说吃肉,我指的是有些事情,我们可以比如说在吃素的情况下,我们贪吃了一顿,这是人之常情。在这种情况下,虽然说贪吃了一顿,但是内心里他长期的是不贪吃的。他贪吃了一顿,这是临时的,比如说。他就好比这个盒口儿是敞开的,他随时都是放下的。(佟老师轻松地把糖从盒中倒出来)这个大家明白吗?你看,他随时捡起来,随时放下的。就像我们拴到手上的绳子一样,如果把这个扣儿系到我们的手腕上了,我们想挣开都挣不开。

另一种情况呢,我们是把这个绳子攥到手里,你看,别人一拉的时候,我一下子把手给松开了,这是不一样的。我的意思是啥呢?我们在内心世界把这一切全都放下了,我们仍然还跟父母相处,仍然是有父母,仍然跟妻子、丈夫相处,仍然有妻子、丈夫,仍然有孩子,仍然跟孩子相处,仍然天天,一天一日三餐在吃饭,仍然这一天都在名利里转。大家想一想,这个性质是不是不一样了?是不是内心有变化了?你看,同样是在这里转,在五欲六尘里转,这个放下的心跟不放下的心是不一样的。你看,在这里,你就会观察、学习了,它是这样的。我讲这个大家能明白吧?你看,这就不一样的。

假如说你这样过下去五年、十年,你看,你的内心里是放下的,你同样过了五年。另一个人呢?他的心里,(佟老师把糖放到盒儿里,保持盒盖儿开着)你看心里是放下的,过了五年,就好比这个口儿敞着,(佟老师把糖倒出)你看,随时都把这个放下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就像我们开车一样,我们虽然说有一个车在开,随时都可以扔掉。你比如说生死到来了,随时就扔掉了。是不是?就代表这个口儿是敞着的,随时都可以放下。可是从表面上看,我们仍然在五欲六尘里,跟别人没有什么两样,好像是。但是心不一样,这就是大乘法。

你看,另外一个人,他就是根本放不下,(佟老师把糖装进盒子里,把盒盖儿合上)它这个盒的口儿是关着的。大家想想,同样生活五年下来,从这盒里来讲,这些烦恼都在盒里,一个是敞着口儿的,一个是关着口儿的。这关着口儿的代表这个放不下的,敞着口儿的代表他能放下的。这里放着这些烦恼,代表接触着五欲六尘这些事物。大家想一想,如果有一天你要到往生的时候,你看看这个关着口儿的,马上要往生了,(佟老师表演,没开盖儿的盒子里,糖块倒不出来)你看,怎么样,他也放不下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

如果要是敞着口儿的呢?也在跟大家在五欲六尘里接触,这个敞着口儿的,一旦到往生的时候,你看,(佟老师表演,开盖儿的盒子里,手一倾,糖块就倒出来了)他是不是就往生了?

所以说,《法华经》上讲,「末法时期,要以大乘法来度众生。」我今天给你们讲的要改心,这就是大乘法,就是这个道理。你果真在这里会改,我告诉你,你捡大便宜了。不是说我们放下了,父母也不要了,我们也不孝顺了,儿女也不要了,不是这样的。这个大家明白了吧?但是,要是要呢,当然说不能产生情执,这就代表放下。所以古德讲,「对父母不起贪瞋痴,就是在世间法中行佛法。对儿女不起贪瞋痴,就是在世间法中行佛法。对妻子、丈夫不起贪瞋痴,不生沾染,这就是在世间法中行佛法。」

大家看看,同样这些个人,也都拥有着在五欲六尘里打转转,都像在盒里装着这些个烦恼,好像是在跟它们接触。由于心地的不同,就是内心里放下和不放下的不同,两种结果就不一样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所以说聪明人呢,我就把口儿敞开,把它放下了五年,你看,你这五年的生活是自在的。我非得关着口儿,我放不下这五年,他是不自在的。我能够敞着口儿,能够把它放下,然后我再给装进来,是敞着口儿的,这就是「君子乐得做君子」。因为他知道这个道理,你看,我放下了,我也没少啥,他没放下,他也没多啥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可是,他内心里就是没放下,这叫啥呢?「小人冤枉做小人」,太冤枉了!也就是说同样是五年,他放下了,你没放下,这个心里,两种状态,你就冤枉活了五年,白活了五年,你这五年道业没有前进。这个放下的呢,虽然说也拥有着这一切,也在跟五欲六尘也在打交道,也在接触,可是他内心里是放下的,你看,他的道业那就升高一步,他就比你强。我们懂得这一点,很重要啊,我们转这么一个心念,就把这些烦恼就转了。但是这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得我们自己肯把这念喜欢之心不要了,布施掉。

但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,我是想把自己这个喜欢之心布施掉,但是,我没有力量啊。有这个感觉吧?就像一把智慧剑,这把智慧剑下来了,还没等碰到呢,就不肯往下砍了。就像那手术刀一样,你看手术刀都沾到这个瘤上了,这个毒瘤长到你的身体里,一刀给它割去了,手术刀都沾到毒瘤上了,就是不肯下刀啊,再往下就不肯下了,你看,这就是难点啊。没有力量,那不中,没有力量你还是倒不掉。也就是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,还要干啥呢?得有力量给它倒掉。这个力量从哪里来呢?大家想一想,这个力量从哪里来呀?这很重要啊。

我记着佛陀过去讲个故事,当然这个故事我记得不太熟了,我大概把意思说一说,你们大概理解一下,能帮助你们产生这种力量。佛说,过去有一个旅人,在一个荒野中行走。突然呢,过来一只老虎,一只猛虎,那就要吃他。这个旅人就要跑,拼命地跑啊,这个老虎拼命地在后边追。后来这个旅人跑到了山崖上,跑到了山顶了。这个老虎在后面追,结果这个旅人往前一看,吓呆了,前边是山崖。如果再往前跑的话就要掉到山崖下摔死了。如果不跑的话,后边老虎在追,那非被虎吃了不可。大家想想,很危险吧。

正在这时他看到这个悬崖的峭壁上,离自己很近的地方有一颗树,有一棵树在那里长着。哎呀,他就想唯有爬上这棵树,可是爬上这棵树这个老虎还能够到。他又发现这个树上有一个藤,这个树上有一个藤在那儿吊着,他如果要是从树上下去要抓到那棵藤,老虎就吃不着了。所以说他爬上了这棵树,顺着那棵藤就下去,拽着那棵藤,在那儿拽着,也就是在这儿拽着。

他的身体在空中悬着,他往下一看,是波涛汹涌的大海,这个海上还有三条毒龙。大家想一想,下去就是死啊。不下去,上去有老虎也是死。大家想想,危险不危险哪?正在他拽着这棵藤的时候,因为拽着这棵藤,这个树就有震动。他往上一看,他发现这个上边又来了两只老鼠,这两只老鼠在嗑这个藤。大家想想,如果把这个藤给嗑断了,是不是他就掉下去了?

这两只老鼠,一只是白鼠、一只是黑鼠,在嗑这个藤。他也看着这个藤要嗑断了,他就会掉下去了。在这时他要摆动着这个藤,那意思不让这个老鼠嗑。可是他这么一摆动这个藤的时候,想不让这个老鼠嗑他这个藤,是不是这个树就引起了震动啊?他向上看,当这个树引起震动的时候,这个树上正好有一窝蜜蜂,这个蜜蜂(巢)里有蜜,然后就掉下来了。结果他往上一看,这个口一张啊,正好这个蜜掉到他的口里。结果掉到他的口里,他这么一品尝,哎呀,非常甜。你看,立刻被这个蜜的甜就陶醉了,就忘了自己在哪儿了。你看,他处在多么危险的境地呀,可是他忘了自己在哪里了。为啥呢?这个蜜太甜了,给他陶醉了。大家想想,这个人愚痴不愚痴?你看,在这个时候还被蜜陶醉了。

大家想一想,这个人指的是谁呀?这个人指的是我们。那个蜜代表啥呀?就代表我这盒里这几块糖。是不是?在我们生活当中代表着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,我们被这几种欲望给陶醉了。你看,为啥说一只黑鼠、一只白鼠呢?这个黑鼠代表黑天,白鼠代表白天。

我们大家想一想,我们出生在这个世上,是不是就等于判了死刑啊?现在是判了死刑,缓期执行,对不对?那只黑鼠和白鼠正在嗑着这个藤,是不是只要它嗑着,总有一天会把这个藤嗑断哪?代表我们一个白天、一个黑夜,一个白天、一个黑夜,就这么过。总有一天我们的寿命到了,到我们死的那一天,总有一天它会到来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

你看,如果在这个藤上掉下去了,波涛汹涌的大海,里边还有三条毒龙,那进去就没好。那代表着啥呀?代表着三恶道。我们下了那三恶道那就没有好啊。我们上去呢?上去就会被虎吃了。这就代表啥呢?我们怎么着都是死亡,这个死亡逼迫着我们。

在这个关键的时候,你看,他被这么一点蜜给陶醉了,我们旁观者看得清楚啊。在这么关键的时候,你哪能被一点蜜给陶醉了呢?是不是这个道理?干脆不要要这个蜜了,马上救命要紧哪,赶紧找方法来救命啊。对不对?他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去找救命的方法,却被蜜给陶醉了。这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,现在没真正地认识到,我一定要往生,我一定要放下这些蜜,也就是财色名食睡,放下我们喜欢的东西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我们没有想到这儿。如果我们果真要是觉悟了,想到这里了,我们真的为了脱生死,该做了,该放下自己的这些个财色名食睡这点蜜了,就彻底地不能要了。大家想一想,是不是这个道理?也就是这个旅人他该觉悟了,该扔掉蜜了。

这个旅人代表着我们,我们比那个旅人还危险哪。大家想一想,生命是不是在呼吸间?一口气不来便是后世了,我们谁敢保证我们能活多久啊。再说你能活多久,你长寿,谁还能活一百多岁呀?这代表着我们每一天都走向死亡了。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以什么为重点了?是不是得以了脱生死大事为重点了?你看,如果这一生不往生,我们以后的路没有好走的路,肯定是坠入六道轮回,这还是好听的,不好听的就坠入三恶道。大家想一想,我们观察观察这个旅人,是不是该发出一股力量,不要这点蜜了,该了脱生死了。

我这样讲能不能增加大家点儿力量啊?

「众居士:」能。

「佟老师:」当我们每个人知道我们的处境的时候,我们才能够给自己增加力量啊。你看,如果再吃那点蜜的话,你想一想,代表不知道自己的处境。所以说,把这点蜜赶紧扔掉。这是很重要的。

我们一定要有力量,不然的话我们死路一条。以后多少生、多少劫可能都在泥犁之中,也就是在三恶道受苦。为了不受这个苦,我们这一生苦一点,我们就挣脱出去了。大家想一想,如果这个旅人在这个时候找到一个方法,我就念「阿弥陀佛」求往生了,老鼠把这个藤嗑断了,我甚至掉到这个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被三条毒龙给吃了,我也念佛求往生了。甚至我拽着藤上去被老虎吃了,我也念佛求往生了。无论怎么死,我都求往生了。如果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心,而且肯放下这点蜜,大家想一想,这个旅人是不是这一生就成功了?就这个道理。你看,如果这个旅人被这么点儿蜜给迷惑了,他这一生就没成功了,真坠入三恶道了,大家想一想,亏不亏呀?太亏了。

我们呢,就像那个旅人。我们不能被这点蜜迷惑住,我们这一生一定要冲出去了。想到自己的处境,想到这一生苦一点冲出去,就能解决生生世世的痛苦。想到这里,我们内心里就会发出一股力。对不对?这一生一定要了生死了,一定不要这点蜜了,你看,这个力量就来了。大家想这里是不是来一股力呀?第二点,这是一股力,你看,我再给大家再增加一股力。当你这些个力量强大了,把这些力量捆绑到一起,你内心的力量就强大了。这个大家明白吗?你看,这是一股力。

另外,我们大家既然学佛了,甚至说不学佛,是不是都应该有一片孝心哪?就是孝顺父母的心,应该有吧,对不对?那我们大家所做的究竟是孝顺呢?还是不孝顺呢?这个要问问自己。你看,三福里第一福就有孝养父母,所以我们要想往生必须得有这念孝顺的心。你孝顺没孝顺过父母没有关系,比如说,这个人一出生就是孤儿,他没有父母,他也没孝顺过父母,但是他有这片孝心就成。我们大家想一想,我们如果对这一生的父母有这一念孝心,我们再往前推,我们生生世世,你看,无论转世成哪怕是猪狗牛羊也好,是不是都有父母啊?我们大家既然承认有六道轮回,大家想一想,从无始劫来我们生生世世得有多少父母啊。大家想是不是太多了?也就是说,我们大家今天在屋里的这么些人,过去生中都不知道互为父母多少次,这都不记得了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可能生生世世,好多生好多世都互为过父母,互为过家亲眷属啊。大家想一想,我们既然有心救我们这一世的父母,那我们有没有这个心救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呢?大家有这个愿望吗?

「众居士:」有。

「佟老师:」是不是应该有这个愿望?大家再仔细考虑一下,我们今生的父母可能还有饭吃、有衣穿,生活得还很自在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那我们过去生生世世的父母现在有可能还在油锅里呢,地狱里的油锅里呢,有可能还在阿鼻地狱呢,有可能还在无间地狱呢,他们还在受极重苦啊。大家想一想,他们还在受苦,我们还在吃喝玩乐,我们的孝心何在呀?可以这样想吧?大家想想,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啊?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他们都在地狱里受苦,我们观想一下,我们就不应该吃喝玩乐了。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?我们应该去救他呀。我们今生的父母有吃有喝有穿的,可以说是把他放一放也可以呀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我们最应该急救的是那些个地狱里的父母啊。可是这个想救他们的心,这个心愿是不是应该发出来了,对不对?这个心愿是发出来了,大家想一想,我们救不了啊。为什么呢?没有能力啊。那没有能力怎么办呢?就应该快速地学习这种能力呀。所谓快速地学习这种能力,就是我们要快速地成佛呀。大家考虑是不是应该有这个想法啊?可是我们要想快速地成佛,我们就要快速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呀,因为到极乐世界成佛最快呀。这个道理大家同意吧?

那既然这样的话,你看,到极乐世界成佛最快,我们还要快速成佛。那我们要想快速成佛,快速往生,那我们怎么办呢?精进哪。想到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在三恶道里受罪呢,我们就应该精进修道好救他们哪。如果我们现在的父母比如说被黑社会的给抓去了,正在被毒打,大家想一想,我们吃啥能吃得下去呀,是不是得赶紧找人哪,甚至借钱哪,赶紧把他给赎出来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

我们现生的父母被歹徒抓去了,我们可能这个救他的力量就来了。那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呢,现在他们所受的罪比被这个黑社会的抓去那个受的罪还要大呀。所以我们暂时就不能顾及别的,真正就要成就啊。所以说往生很重要啊。这样就会有一种原动力在推动着我们,干啥呀?赶紧修行,赶紧放下这点蜜吧,赶紧放下这个五欲吧,赶紧修行成功了,好去救度他们哪。大家想想,是不是这个道理?

我说这个能给大家一点力量吗?就是大家内心里能增加一点力量吗?

我们过去不懂得也就罢了,现在我们懂得了,那么多的父母还在三恶道里受罪,我们一定要好好学呀,这个力量就来了。他们在等待着我们救他呀。我们这样做才真正对得起生生世世的父母啊,我们这样做才真正地把我们这颗孝心圆满了啊。你看,想到这里,这内心里又增加了一股力量。你看,前边一个例子,我们是在那种处境下,我们也应该学习,应该精进,应该增强力量。从生生世世的父母这个角度来讲,我们还应该增强力量。大家想一想,这两股主要的力量合到一起,这个力量是不是就应该强大了?

然后就像这几块糖,像我们心中的五欲,要舍弃的时候,就像那个刀已经挨到那个毒瘤了,是不是就肯拉了?大家有这种感觉吗?在这个时候大家一定要记住,就肯下刀了,肯拉了。如果再不肯拉,再不肯拉,那你就麻木了,是不是这个道理呀?即使佛菩萨来也救不了你。你再不肯下刀的话,再不肯拉的话,说明你太麻木不仁了。那么多的父母在三恶道里,你都不能急于去救他们,说明你麻木不仁了。那说明啥呢?说明你这个孝心不够啊。就是这个道理。

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力量建立起来,真肯去做。我们果真真正学佛的话,这个战场在哪里?你要想学佛,就得要战斗啊,就得要跟烦恼战斗啊。大家想一想战场在哪里?你们能知道在哪里吗?大家说一下。

「众居士:」在心里。

「佟老师:」在心里,是不是?对呀,我们的战场在心里。所以说,我告诉大家,我们在修学自己的时候,外面没有过失。有的人说我了,「你这么多事情,你看,你也不烦哪?一天你还怎么还这么快乐呢?」大家想想为什么这么快乐呀?因为在修行自己的时候,别人都没有毛病,是不是?当帮助别人、教导别人的时候,才能去看到别人的毛病。

六祖大师说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是在修行自己的时候。如果在帮助别人的时候,别人有毛病你也不知道,大家想一想,这是不是愚痴啊?所以六祖大师说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这个「不见世间过」是心里不起烦恼,不起瞋恨。所以说,我们一个真正的修学人,外面没有过失,都是在帮助我们的。我们唯一的战场是向内开战,向内心里开战。

所以说,我们有好多学佛呀,整天跟家里人开战、整天跟周围的人开战。是不是?其实我们如果帮助的时候是这样的,当然那个战是有智慧的。如果不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,是在度化自己的时候,我们不能跟他们开战哪,我们要向自己内心里开战哪,向内心里财色名食睡这几个烦恼开战哪,也就是向这几块糖、向那点蜜开战哪。

所以说,我们果真修行自己的时候,要知道,遇到一切缘都要来找自己的毛病,都要找自己病到哪儿了。是凡你遇到外头一切事情,只要你有点不顺心了,只要你有点难过了,在修行自己的时候,要找自己的毛病,向自己的内心里找毛病。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记住,别人没有过失,绝对是自己错了。

我们看到过「达摩祖师」,大家都知道「达摩祖师」上有一句话叫「没有好坏」,有这句话吧?「没好没坏」,也就是没有好坏。为什么没有好坏呀?大家要清楚,我们的世间人在评论道理的时候,他是在世间人的那个角度上。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在评论道理的时候,应该在佛法这个角度上,这两个不能混了。

我记得我过去在道场里的时候,有两个人吵架了,两个人吵起来了。结果一个人就向我告状去了,说是他自己怎么怎么回事、没有错,都是对方的错误,那意思说完了之后,让我给评评理。所以说,这个人找我,确实他有道理。如果按世间来讲,他是有理的,另一个人是没有理的。

可是他找我去了,那我就问他了,我说,「我先不谈这件事,我先问问你,你是一个修行人呢?还是不是修行人?你是学佛的?还是不是学佛的?咱们先把这个定了位。你是想修行?还是不想修行?」他就跟我说了,他说,「我想修行啊,我就要做一个学佛人哪。」我说,「那就好了,」我说,「那我告诉你,如果你想做一个修行人的话,我坦白地告诉你,你错了。」我说,「你要不想当一个修行人的话,我也坦白地告诉你,」我说,「你对了,是他错了。」

那他就问我了,「这是怎么回事呢?」我说,「你想一想,不管外头,也就是对方他对也好、错也好,只要你的内心里恨他了,大家想一想,在我们佛法上判断,是不是他就错了?你看,你是修行人,你还起瞋恚心,还要恨对方,不管对方有理没理,是不是都是你错了?就是这个道理。为啥呢?你起瞋恨心了,你贪瞋痴增长了,戒定慧破坏了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用佛的四辩才和魔的四辩才一对照,与贪瞋痴增长相应。你看,你学的不是佛法,这肯定是魔法。你贪瞋痴增长了,与魔的四辩才相应了,跟佛的四辩才不相应,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说,不管对方对还是不对,只要你自己的内心里起贪瞋痴了,那就错了,就是你错了。你看,这是佛法,从佛法的角度去判断这个问题。如果从世法的角度呢?那就看看这个道理是谁有道理,谁没道理,谁是谁非。大家想一想,如果去判断谁是谁非,是不是又落在烦恼是非里了?就是这个道理。」

所以通过这个例子,我们大家就应该知道,遇到一切事情,首先要找自己错了,错到哪里了,这就是正确的修法。所以我们要向自己的内心开战。在以后遇到一切境缘,都向自己的内心开战,找自己的毛病,把自己的毛病观察出来,把它消除了,你就进步了。如果不观察自己的毛病,整天是怨天尤人、埋怨别人、去赖别人,那道业不会成就的。

我再告诉大家一个重点。如果在你的心里,不论哪一个众生,不论跟你有仇恨的众生和无仇恨的众生,只要你还有一个反感的人,还有一个恨的人,你在道业上就失败了。这个大家明白吗?所以说,必须把我们的内心世界建立得没有一个恨的人了。甚至说这个人,比如说,把我的妻子给夺走了,然后跟他结婚去了,结完婚他又把她杀了。比如说到这种程度,我告诉大家,你也不能恨他。这是真的。当我们的内心里不可能出现,内心里还有恨的人,还有反感的人,到这个时候,你的道业就趋向成就了,你的内心道业就向成就发展了。

我说这个大家明白吗?

「众居士:」明白。

「佟老师:」所以说我们要学佛,要干啥?从学佛这天起,也就是说,最好大家从今天就开始起,天天观察自己的毛病,观察自己的烦恼,天天在思维它,找方法把它消除,消除之后,你过的生活不一样了,还会度化你的全家。大家想不想这样做呀?

「众居士:」想。

「佟老师:」要天天这样去观察。

有的人又说了,「我光观察,我不念佛了?」我告诉你,在修行初期的时候,烦恼重的时候,先要观察把这些烦恼给排除,然后你再念佛,那可以说是一路顺风。

有的人又会说了,「你说的这个法有理论依据吗?我为啥不好好念佛呢,我好好念佛,这些烦恼不就断了吗?我为啥还要听你的,还要再思维这些呢,这不都是又是打妄想了吗?」我告诉大家,不要这样想。如果这样想,你这个烦恼拿不除,最后你佛又没有念好,那就亏了。

大家看阿弥陀佛那佛像的两边,看看左边: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」,那是有程序的。你看破了、放下了,你才能自在;自在了,你才能随缘、念佛,你这句佛才能念得好。就是这个道理呀。然后你才能把这个佛念好。

所以我们在生活中,大家一定要记住,在生活中,没有时间念佛的时候、遇事的时候,待人接物、在五欲六尘当中打滚的时候,干啥呢?就要常常观察自己的心、改变自己的心,要做这个,这就叫「修十善」。十善里的后三条是不贪、不瞋、不痴啊,你就是在修十善业呀。

当我们有时间的时候,我们再好好地念佛。所以说,我们有的时候忙、有的时候闲,大家一定要记住,闲的时候念佛,忙的时候要去看破、放下,自己遇到放不下的东西、难过的东西,要思维好了,把它给解除。也就是忙的时候修十善,闲的时候念佛。这个大家明白吧?

这样,我们的时间没有耽误。有好多人是啥呢?忙的时候,哎呀,「等什么时候我不忙了」才有时间修行,才有时间去念佛、念经,所以他也不修了,他就等着他有时间的时候。你看,结果有时间了,有那么几天时间,他去念佛、念经去了:妄想纷飞,什么欲望、烦恼也压不住。大家想一想,如果这样修学的话,把这时间都给浪费掉了。你看,在五欲六尘当中,你应该修十善的时候,你想着「闲的时候才能修行」,闲的时候能修行了,你又「胡打妄想,烦恼重重」。大家想一想,把自己的大量宝贵时间全部浪费掉了。

我们学佛的今天一定要记住,不能浪费我们的时间哪,我们每天每刻、每遇到一件事都要检查自己、改变自己的心理呀。这样你每一天都不会白过、每一天都有进步,那是不一样的。所以我们大家要这样学。你这样学,学得越好心中越有法喜,你再加上前边这个力量,「孝养父母」和「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」产生的这两股力量,你后面的法喜、法喜充满跟这两股力量再合到一起,是不是更有力了?你看,越更有力了,你烦恼降伏得越快,烦恼越降伏,你的这法喜就越增长,这是个良性循环哪,你的道力就越来越强大。

但是这样说着是容易,做起来也很有难度,需要自己真诚心去做,不怕麻烦、不怕难关。莲池大师在《竹窗随笔》里讲「真道人难」哪,想做一个真道人,那真是难哪。你看,莲池大师过去他也是娶了两个妻子可能是,跟第二个妻子呢,第二个妻子也是学佛的。最后莲池大师都出家了,出家了以后,他晚上回来还去找他的妻子。因为他妻子这也是学佛的,她是不是也懂这种因果啊,是不是啊?你看,后来呢,他妻子也知道这不对,也知道莲池大师还没有放下,刚出家,还没有放下。有一天,她就知道莲池大师大概是什么时间该回来了,她就提前在院子里在门口处挖了一个像井、像窑似的,挖了个大坑,然后在这个坑里点着了火,上面又铺上点儿东西,就像一个陷阱似的。这天晚上,莲池大师就回来了,回来了一推门、一进来,扑腾一下子就掉到这坑里了,结果这坑里着着火呢,结果莲池大师说了,「怎么是火宅!」他的妻子就说了,「既然知道火宅,还回来干什么?」你看,这一句话就把莲池大师就给点醒了。莲池大师走了以后,以后再也不回来了。后来他的这个妻子也出家了。你看,两个人最后都成就了道业。

所以说,想做一个真道人,确实是有难度的。但是大家想一想,我们这一生,不好好去做一个道人、不好好去修行,我们没有别的路可走了,就像被蜜陶醉的那个旅人,就像他似的了。所以我们想到这里,都应该加强我们这念心力,加强我们的道力。

你们大家都到那个大酒店,大的饭店前面都看过吧?有的那些大的饭店前边都有那个鱼缸呀,有那些笼子啊,里边都装着动物,是不是?大家都看到过吧?你看,给它点儿好吃的,你看,两个动物还在抢、欢蹦乱跳的还很高兴。大家想一想,它哪知道,哪个客人来了,一下子把它抓到屋就给剁了,搁锅就炖了。大家想一想,它没有意识到吧?我们人也是这样啊。我们看看那些个大酒店前边的那些动物,我们就应该想想我们的处境,我们的处境跟它差不多呀。大家看看汶川地震、雅安地震,多少人头天还活着呢,第二天早晨就没了,死了。是不是这个道理?

所以说,我们从这生活中,我们要常常来观察,我们没有那么长时间再浪费了,我们也没有那么长时间再去干其他的,我们就应该专下心来好好修行啊。说句实话,我们自己不好好修行,别人任何人,包括佛菩萨也给不了我们哪。这个大家明白吧?有的人说,「我不修了,我就靠佛菩萨吧,或者靠我儿子吧、靠我母亲吧,他成佛了就会度我来了。」我告诉你,你靠谁都白靠。你靠谁,他来度你来了,也得你自己愿意去才成啊。是不是这个道理呀?那哪如现在我们不靠谁了,就靠自己呀?你看,然后佛菩萨再帮我们一下忙,我们就走了,就往生了。将来这个,刚才我给你们放那片子,将来你们要好好看一看,这老菩萨那真是我们的榜样。你看,我跟她的对话这一生就那一次,就对一次话,只是三分钟、二分多钟,你看,这老菩萨真有行力,那是我们的榜样,我们应该向她学习。

所以说,我们要把我们这个力建立起来。我们有强大的心力了,那就不一样了。自己想往生的信愿力足足的、万缘放下的那股力量足足的,内心里的快乐、法喜充满然后就涌出来了。遇到一切事情要修正自己的内心,不要去排除这个境界。用感恩的心感恩一切,用孝养父母的心孝养一切人。佛说了,「一切男人为我父,一切女人为我母」,那大家想一想,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。这是真的。我们如果,果真能这样去做了,我们的道业上进得很快呀。因为我发现有的人学习十多年了、二十多年了,还在原地踏步,好可怜哪。我看了以后,真是好可怜哪。

我记得我初学佛的时候,就包括现在,就是度我入佛门的人,过了这十七年以后,我回过头来再看一看他们,哎呀,进步不大呀。我就在想,这十七年,你们都这么浪费过去了,哎呀,太可惜了。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,珍惜这个光阴哪,珍惜我们现在还有力量的时候啊。大家看一看那些得病的人,心脏病、脑梗塞,病情一重的时候,躺在床上了,到那时你再用功,很难着上力呀。所以祖师大德讲,「你平时的时候有十分功夫,到你有病的时候才有一分工夫。你有病的时候有十分功夫,到你临终的时候才有一分功夫。」所以我们大家要珍惜这个时光,不能让自己每一分、每一秒错过去,没有学习,错过去了,不能啊。

我也常常跟他们讲,我说一件事,你成功了也应该在这里学到法,你失败了也应该在这里学到法。成功了,我也不让这件事白成功了。失败了,我也不让这件事白失败了。我在这里即使这件事失败了,我在这里也学到了法。你看,学到了法比失败的这件事更好,失败的这件事虽然说有损失,你看,我成功了自己的心理、成就了法、成就了道业,说句实话,你就等于赚大钱了,这是赚了,并没有失败呀。关键是我们这个心一转就过来了。所以说,大家把这些个力都给放在一起,拧成一股绳,我们内心里就会有强大的力量。

所以有很多人想拽我往下坡路走,我就跟他们说呀,我说你们是钓鱼竿钓火车头啊。为啥呢?因为我这个力量在内心里它已经拧成一股绳,这个力量非常强大。所以我感觉他们拽我的时候,那是钓鱼竿钓火车头。是不是?除非我这火车头愿意跑,那就被他钓跑了。对不对?如果不愿意跑的话,他就把绳钓断了。所以说,我们大家这个心力很重要。

然后,我再告诉大家一个重点。我们大家仔细观察,我们这一生,学佛几十年一直到老,我们无论念了多少部经、无论念了多少佛号、无论印了多少经书、无论放了多少生、无论刻了多少光盘、无论做了多少好事,大家想一想,到临终的时候什么用得上啊?

大家想想,到临终的时候什么能用得上啊?我告诉大家,到临终的时候,大家都知道念佛、信愿、放下、往生,是不是?但是你这个信愿你得有力量啊,你这个念佛是不是也得有力量啊?你这个放下是不是也得有力量啊?我告诉大家,我们无论做了多少什么,最终的结果都是坚定了我们这一个心力。你这个心力增长了吗?增长到什么程度?这个心力越大,你才能越往生。这个心力越小,你往生不了。就决定着这一念心力呀。

所以我们这一生,无论做什么事、念了多少经、拜了多少佛、做了多少好事、印了多少经书,大家一定要记住,怎么样观察自己呀?看看我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念心力」加强没加强、我「万缘放下的这念心力」加强没加强、我「一心求生极乐世界的这个心力」加强没加强,大家一定要看这股力,这股力要加强得非常强,我告诉你,你进步了。如果这股力量减弱了,你无论读了多少经、念了多少佛、做了多少好事、放了多少生,我告诉你,哪怕全世界的这些个好事全是你做的,你退步了。如果你这念力量加强了,你一件好事没做、一个光盘没刻、一本书没印、一个生没放,我告诉你,你进步了。这个大家能明白吧?所以说,关键的要点就在这个心力上啊,这就是大乘法呀。

但是我虽然说这样说,不是说反对大家做好事,大家做好事该做还是要做。一定要知道,好事要做,在做好事的时候,是坚定自己的啥?坚定自己的心力。这个大家明白吧?如果这些好事都做了,这个心力没有坚定,白做了,做得没有功德。啥是功德呀?你这个力量越强大,这是功德。临终时候靠什么往生,就靠这点功德往生。这个大家明白吗?这是功德呀。

你看,当你信愿具足、万缘放下、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这股力量够的时候,你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备齐了,这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,就是这个道理。否则的话,天下的好事全是你做的、天下的经书全是你印的、天下的光盘全是你刻的、天下的所有的放生都是你放的,你昼夜不停地念佛、昼夜不停地念经,但是求生极乐世界的这个心力还不够、还差点儿,还有一点点哪怕有一朵花还没有放下,甚至一根草还没有放下,我告诉你,你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还不够、还欠一点儿,你这样你就属于少善根福德因缘,不是多善根福德因缘。这个大家明白吧?

我说的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啊,如果你要认识不到位的话,你不知道自己那个力发到哪儿啊。比如说,我今天这个力量,我放了两万块钱的生,放了两万块钱的鱼,如果我往生求生极乐世界的这念心、这个力量降下来了,比如说你在放鱼的时候,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,你这念心降下来了,你看,你这个鱼放得还没有功德了,功德还少了。我的意思是啥呢?我们在放生的时候要知道,在外面放生,就是我放生了放的这些鱼,修的是福报,我不但得到了福报,还把我内心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愿力加强了,这股力量加强了。我不但成就了福报,我又成就了功德,这样是福慧双收啊。你既得到了福报,又得到了功德。这多好啊。

我的意思是说,你在做这些好事的同时,把自己这个「求生极乐世界的信愿力」加强了。这个心劲儿要往这儿用,就算你用对地方了。如果那个心劲儿没有往这儿用,「哎呀,你看,我放了两万块钱的鱼,这多少人都夸我呀,夸我这是大布施啊。」大家想一想,可千万不能被这个迷惑住啊。如果你这个心劲儿往那儿用了,就是往刚才我说的「别人夸我」这儿用了,你就用错地方了。我这样讲大家明白吧?所以说我们这个重点就是这一生,要知道这个力往哪儿用。你要知道,凡是加强你信愿往生这股力量的,都是你的增上缘。凡是障碍你这股力量的,都是你的逆缘,这是真的。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,只要障碍了你这股力量,这就是逆缘。只要加强了这股力量,这就是增上缘,善缘。

有好多人这一生不知道这个力往哪儿用,导致临终没有往生,这很可惜。比如说陈晓旭,大家想一想,那学佛十多年了,对不对?也很精进啊,两亿资产都布施了,还出家了,你不能说人家不信佛吧,对不对?可以说人家比我们信哪。到最后往生的这股力量不够了,求往生的这股力量不够了。那她一生做了这么多好事,这一生的积蓄,一生的财产,全部都布施了、都做好事了。按道理来说,有的人要说了,「佛菩萨还不照顾照顾她,把她接到极乐世界去?」大家想一想,这是用这个钱能买的来的吗?不是啊。你看,她做这一辈子,就是因为内心里这个「求生极乐世界的这个力量」不够。

所以我们在这里要吸取教训,无论怎么样,我们都要把自己内心里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力量,要把它具足了。这个力要往这儿用。你用功用得越早越好,也就是我们越年轻,越具备这股力量越好。不要说,我这会儿不具备,我到临咽气的时候再具备吧。到那时候恐怕晚了。当然说也不晚,但是又恐怕晚了。如果到那时候你糊涂了,就晚了。如果到那时候,你那股力量使不出来了,那也晚了。所以说,大家看看这些前边死的这些人,我们一定要提起我们自己的警觉呀,我们不能再悠忽了,如果再悠忽,那就晚了。

为啥这些祖师大德讲,「一万个念佛人才有二、三个往生的。」我今天告诉大家,如果大家要是按着我今天给大家讲的这样方法去学习,大家想一想,什么结果啊?是不是「万修万人去」呀,就是这个道理呀。因为净土法门,本来是一个万修万人去的法门,却搞得一万个人只有二、三个往生的。差啥呀,就是差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这些法呀。这个大家明白了吧?

所以,可以说今天大家听到这一部分主要的法。这里有好多非常珍贵的东西,可以说,我在国内还是头一次讲啊。所以说你们很有福报啊,这是真的。但是话又说回来了,也只有你们这个因缘,我就讲出来了。可是在其他地方,没有这个因缘,他就没有讲出来。你们应该感谢啥呀?应该感谢这个牙膏盒,这是真的。要没有这个牙膏盒,缺这个因缘绝对就讲不出来。因为我在屋里,我中午临走之前,我在找个盒子,我还把那茶叶盒打开了,一看里边都是茶叶,是散的。要是袋儿的我就给拿出来了,我一看是散的,就算了吧,我寻思找不着就算了吧。结果一看这还有个牙膏,我就把牙膏拿出去了,你看,是不是得感谢这牙膏盒啊?这就是因缘具足。你看,这个牙膏盒,你别看它不起眼啊,你看,在关键的时候,它会起到重要的作用,对不对?

所以说,如果我们一个人果真要是走在学习的道路上,处处都是法,处处都能让你觉悟,处处都会改变你的心理,处处都让你能够道业增长,就是这样的,这是真的。你看,我从小的时候我就怕死,村里死一个人,我得消极好几天,在炕上躺着。为啥呢?我觉得当人没有意思呀,你看,上学最后还得死、将来挣钱还得死、当官到最后还得死,我觉得没有意义。一想到这里,很消极,所以我爸就说我,「你看看你就像一个大烟鬼似的,一天在屋里扎着,看别人家的孩子欢蹦乱跳的。」我就说了,我说「爸,我没有精神支柱啊,因为我想得远哪」,这就是啥呢?人有远虑,必有近忧啊。我把这成语一改是这样的。是不是?从小就怕死,所以它才提醒自己要超脱这些。

所以我们要常常思维、观察周围的事物,常常改变自己的心理。我从小就知道观察这些,死一个人我就会观察,观察将来会轮到自己,看到一个病人就会想到自己也会病,就是这种观察。所以我们要观察身边的每一个生活,不断地增进自己的道业。你真正往这儿用功了,你对外头的事情不重视了。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感受到我说的这句话:你真的把佛法当成第一件大事了,你对其他的就不重视了。

就像比如说,两个谈恋爱的人正在热恋之中,突然分手了。大家想一想,这个人失恋了,他除了想他失恋的这件事,想他的对象,他就不想想别的了。这个大家明白吧?所以说,我们要用同样的这个心力把它给用到佛法上,同样是一个心力,你不要用在谈对象上,用在啥上呢,用在佛法上,用在学佛上。你果真用到这个程度,那是不一样的。这是真的。所以说,我对外面的这些我不是太重视。

我上次签证去澳大利亚,因为啥被拒签了呢?他问我妻子的生日是多少,结果我给忘了,我说我不知道,这一下子就拒签了。你看,我的心里,他说他给我打电话,就是大使馆给我打电话,他说接电话的人不是本人,他意思是啥呀?如果是本人的话,怎么能不知道他妻子的生日呢?是不是?所以就给拒签了。其实我平时对很多的事情是不注意的,特别我对人的长相,比如说昨天我记着那是袁居士,她开着车拉我回来,是不是?去接我。但是我跟她坐这一路车跟她也说话,说完话了,今天我要再一见面又不认识谁是谁了。但是我可记住一个袁居士,但是这个人的模样我忘了,又搞不清楚了。

我结婚这是十七年了,我眼睛一闭,也天天跟妻子接触,是不是?天天在一起。我现在俩眼睛一闭,妻子长的啥样我不知道啊,没有印象啊。(众居士笑)真的,现在我要闭上眼睛,她的头发多长我都不知道,就现在我不看,我不知道的。

所以说,我们真正学佛的人,应该知道什么最重要、什么不重要,真应该知道啊。所以说,要把重要的这个事,就像我举例子那个旅人一样,就不要光尝那点蜜了。你看,那个旅人在那个藤上拽着藤,吃那一点蜜的时候,对他来讲怎么样能够不死,对他来讲是最重要的一件事。所以我们今天,大家一定要把学习佛法、往生、修行、改变自己的心、不断地进步、精进,一定要把它提到我们的心头啊,把它当成是第一件大事啊,这样我们才能把佛法学好。当你把佛法学好了,把佛法学活了,你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很快乐、很自在啊。为啥不学学这样的生活,给大家表演表演呢?这是不一样的。

所以大家回去以后,一定要在内心里精进起来,遇到的任何一件事,好事、坏事都不让它白过去,都要学到法,都要在这里学到法,大家要这样学,不是天天去在书本上学。天天在书本上学、听光盘,听完光盘怎么样呢?一到生活上遇事了把什么都扔了,这不叫学佛呀。这叫啥?这叫玩弄佛法。我们大家好心学一回佛,可千万不能堕入玩弄佛法。这个大家明白吧?那可就糟了。



佟爱国老师:净土法门的修学方向及重要路标(重要)

  「佟老师:」好,诸位同修,我们大家非常有缘,在这个念佛堂里相聚。可以说我们生生世世就结了法缘,我们缘分很深。那今天我们相聚在这个念佛堂里,这个法应该怎么讲呢?这个讲法有两种讲法,一种是顺人情讲,一种是顺着法讲,我不知道大家想听哪一种。也就是说,一种讲法是顺着了生死、出三界,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