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居士提问:」感恩老师的开示。下一个问题是:自佛七开始也始终参加念佛,但妄念烦恼较多,不能伏住,信愿不坚,甚至念不下去了,该怎么办?请老师开示。
「佟老师:」好,你坐下吧。
这个问题不但是一个人的问题,它还是多个人的问题。烦恼越多,你肯定很难念下去。我把我刚才开始要给大家讲的,然后没讲,这直接就回答问题了;我就把我所要讲的融到这个问题里来给大家解答。
我们念佛,我粗略地把念佛分为两类:一类是真念佛人,一类是结缘念佛人。你们大家想做真念佛人还是想做结缘念佛人?
「众居士:」真念佛人。
「佟老师:」都愿意做真念佛人。如果你们想做真念佛人,这里是有方法的,你要懂方法。真念佛人跟结缘念佛人是不一样的。
我们看有些人也喜欢佛法,在路上遇到一只猫、遇到一只狗,他就为它念几句佛号。有的人是以自己的事业,以自己内心里的名闻利养为重,甚至说以自己升官发财为重,他也念一念佛。我告诉大家,像这样的念佛都是我所说的这个结缘念佛里的,也就是说,跟阿弥陀佛结一结缘。这一生能不能了脱生死呢?不一定。这一生能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益处呢?不一定。这一类一般叫结缘念佛人。
我说这个结缘念佛人,大家可能都很明了。但是我说的这种是比较浅的。你们在座的各位也许会说,哎呀,我可不是那种人,我可是真想好好学佛。真想好好学佛,那你是属于结缘念佛呢?还是属于真实念佛呢?我要在这里给大家划个界限,希望大家以后念佛能够检查自己。
我们大家大概念几分钟佛,我告诉大家停的时候,大家突然停下来。然后什么妄念也不要打,来体验一下心中唯有一句佛号,这句佛号突然不念了当下的感受。我想让大家体验一下。
好,我们开始念佛。
(佟老师带头与大家共同念佛)
「佟老师:」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大家可以闭上眼睛,大家一定闭上眼睛,马上就管你自己的心,其他的什么都不管了。
「佟老师与众居士:」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
「佟老师:」我跟大家说话的时候,大家不许睁眼,一定要体验一下佛号一停止的心里状态。
「众居士:」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……
「佟老师:」好,停。
大家闭上眼睛体会一下。
(众居士闭眼体会了一会儿)
好,大家睁开眼睛。大家在念佛刚一停止的时候,大家有没有体验到自己也没有念佛,但是对自己的心还清清楚楚,什么念头也没有进来那种状态,有体验到的吗?
「众居士:」有。
「佟老师:」大家能体验的到吧?甚至你体验不到,过一会儿妄想来了,起码过一会儿妄念来之前的这几秒钟,一秒钟、二秒钟、三秒钟,是不是也有这个状态存在啊?
「众居士:」有。
「佟老师:」大家明白这个状态吧?我们管这种状态,我管它叫「清净无为的开始」。这是我给它立的名词,也就是我立这个名词是为了让你们能体会到。
比如说从这里开始,心里清清净净,一个妄念没有,还特别清楚,心里清清净净一个妄念没有,这是定。
对你自己的心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但是还没有别的妄念进来,你很清楚,这是慧。
当下的这颗心,就是一个定慧等持的阶段。我给它起个名词,管它叫「清净无为的开始」。这时,我们提起这句佛号,我们大家体会一下这个状态。我这儿说法,你们大家一定随着我所说的去体会。去体会,我说到哪,你的心就能达到哪个位置,这才好,那你这堂课就非常受益了。
我们大家都能体会心静下来、一个妄念都没有的那几秒种,是不是?
「众居士:」是。
「佟老师:」我们仔细观察在这几秒钟里,如果能保持的时间长,比如说像我这样。(佟老师定定的样子,表演保持一会儿无妄念的状态)
看,在这段时间里,一个妄念没有,心里清清净净,而且看前边还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还没有一个妄念。甚至刚才这一刹那,你们大家坐到我前面,我都忘了,没有感觉了。但是看着你们了不?看着了,似乎能体会到那种视而不见的那个状态。好像虽然说历历在目,但是好像跟自己也没什么关系,是这个感觉,跟自己的心没有什么关系,这心保持得依然清净。如果这个时间能保持多久,保持得越长,说明你的功夫就越深。保持得越短,说明你的功夫就越浅,这是很重要的。
我们仔细观察,如果在这个清净的心地里提起一句「阿弥陀佛」圣号,比如说我,心特别清净,我把这句佛号从清净心中提起来,「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」大家看,我能在清净心中提起这一句佛号,而且这一句佛号不夹杂任何杂念,也就是说任何杂念都进不来,这时的念佛是不是特别清净?大家说对吧?
「众居士:」对。
「佟老师:」在这种清净的状态下,念这句佛号,虽念着这句佛号,「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」虽然念着这句佛号,大家观察观察,自己这颗心是不是仍然保持在清净的状态里?也就是说,在清净心中提起这句佛号,在念佛号的过程中保持这颗清净的心地,这个大家明白吗?
「众居士:」明白。
「佟老师:」大家如果明白这个,我粗略地在这里给大家划一个分界线,如果你念起这句佛号能够保持这颗清净的心地,「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阿,弥,陀,佛。」我能让它保持多久,就是坚持很久,想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比如说,从这里往上,这为真念佛人。
如果念个几句,甚至几十句,这一个妄念进来了,另一个妄念紧接着又进来了,这样的念佛,像我说的就类似于结缘念佛人,就是你在跟阿弥陀佛结缘。为啥呢?你的心地还不清净。从心地清净以上,这才为真念佛。
那我们大家这里有几个真念佛人?大家有吗?能达到这种真念佛的举手,就是我想让这颗清净心中提起这句佛号,在不断念佛的状态下保持这颗清净心,我能保持住,大家有吗?
「某居士:」有。
「佟老师:」好。那位老居士,好你站起来一下。你真能保持住吗?
「某居士:」真能。
「佟某师:」那你在平时的时候,经常这样保持吗?
「老居士:」是。
「佟老师:」是。
「某居士:」嗯。
「佟老师:」你对求生极乐世界的信愿力足吗?
「某居士:」很足。
「佟老师:」很足,好,你坐下吧。这样非常好。如果能这样保持下去,你念这句佛,可以说接近于真念佛呀。
如果在保持这颗清净心地,保持这句「阿弥陀佛」佛号的前提下,如果我们平时遇事了,遇着各种各样的事,也就是说我们遇事的时候,念佛可能没有念佛,可能心地还非常清净,如果这颗清净的心地能在遇事的时候,不被这些贪瞋痴所累,你的念佛才有真实的功夫啊。这个明白吧?就是任何贪瞋痴打乱不了你的清净心。也就是说遇境逢缘,在你的内心深处,不让它起贪瞋痴,这就是在世间法里行佛法,我们这句佛号才能念得好。
从这往上,好好地念佛,把贪瞋痴逐渐地息灭,断掉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我们才依次地入圣流,才能够成就我们的道业。《金刚经》上讲,「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当我们的心清净到这种程度的时候,虽然没有入圣流,但是也向这个方向迈进了。
我为啥把这个界线划到这儿,就是因为,在这颗清净的心地中提起这句佛号,或者说提起佛号的时候保持这颗清净的心地,我们能触摸得到,我们能感觉得到,如果往深了说,大家感觉不到,就着不上力。我说这些,大家还能感觉得到吧?是不是。大家说是不是?
「众居士:」是。
「佟老师:」大家能感觉得到,你才知道怎么修,你才会受益。
我随便拿一个东西,给大家举个例子。这个叫啥我也不清楚。我给大家举个例子,大家可能就会更明了。我们看这个(椭圆形的坛子),这面是尖的,中间是圆的,它这里有很大的空间,是不是?我们大家想一想,如果我把尖的这头冲下把它立到这儿,大家说立得住吗?
「众居士:」立不住。
「佟老师:」(佟老师表演把坛子尖头立在桌子上)是不是立不住,对不对?
「众居士:」对。
「佟老师:」(佟老师再次表演立这个尖头的坛子)是不是立不住?
「众居士:」是。
「佟老师:」假如说,我们把这个尖端这块儿,跟这个桌面的接触处,是不是有个点?如果我们把这个点给作为啥呢,就像刚才我跟大家讲的,在这颗清净的心地中保持住这句佛号,在念佛中能够保持这颗清净的心,果真能这样了,我们把这个点、最下边这个点给当成是这个位置。(佟老师指尖头为那个点)
比如说从下面这个点再往上,比如说再往上整个这些个都是诸佛菩萨的位置,佛、菩萨、阿罗汉,也就是说圣贤人,比如说从这个点往上,当然说这个点这儿还有一部分,就是从入圣流还有一部分,比如说还有这么大块。
比如说还有这么大块就入圣流了,在入圣流之前,跟我们现在能体会的这颗心,这个顶点这块,还有一段距离。比如说,从入圣流一直到顶端,就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,「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比如说,这都是无为法,这是贤圣。我们从这个点往上,这是入圣流了,逐渐地入圣流,达到入圣流,然后达到成佛、成菩萨、成阿罗汉,这都是圣贤人。
我们所能触及到的,触摸到的,就是刚才我给大家讲的那个点,清净的心中提起佛号,在念佛时保持这颗清净的心地。
再往上,大家就体会不到了,但是大家粗略地可以体会,这都是诸佛菩萨、罗汉,也就是圣贤人。我们是在这个点上。大家想一想,如果我们保持在那个程度的时候才在这个点上,那往上修行必须得长久地保持下去,而且达到见思烦恼脱落,尘沙烦恼脱落,无明烦恼脱落,是不是依次往上修学呀?
这个大家明白吧?
「众居士:」明白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